墨坛库 > 大汉第三帝国崛起录 > 230一时瑜亮

230一时瑜亮


  点了点头,刘备也是表示赞同。确实,陶谦都已经六十多岁了。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已经很稀有了,就算刘备不去打他,陶谦还能有几年活头。

  而公孙瓒则不同,他正值壮年,公孙家也是幽州的大族,等到公孙瓒稳上几年,缓过这口气来,镇压了幽州的叛乱,消除了杀掉刘虞带来的不良影响。然后,从北向南攻击刘备,刘备还真不好抵挡。

  所以说,公孙瓒才是刘备的大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先攻打公孙瓒,的确是正确的选择。至于荀彧为什么犹豫了一下,其实是就他个人来说,向南发展,早日拿下豫州、颍川,这才是对他个人最有利的选择。

  不过,荀彧到底是顾全大局的人,又有戏志才在,也就没说什么要南下的说法。不然,以刘备的好谋无断,搞不好还真会犹豫不决。

  戏志才又道:“公孙瓒内部不稳,主公以顺讨逆,名正言顺,自然战无不胜。徐州陶使君,颇有恩威,内部也无掣肘,攻打不易。我料他早晚会讨平叛乱,到时候主公出兵,只怕师出无名。”

  至于刘备心中不喜,这其实主要是涉及到了现代人和古人的观念冲突。

  再怎么说,刘备也是受过现代教育的,别管他是不是生活在一个民族国家,但是在他心中,是有民族国家这个观念的。

  而对于戏志才等人来说,他们还是臣民国家的观念。

  对于刘备来说,他总觉得和胡人联手打汉人,总有一种背弃了自己的民族,当了汉·奸的感觉。

  而对于戏志才的人来说,效忠于自己的就是自己人,和自己对抗的就是敌人。

  双方之间没有谁对谁错,完全是理念上的不同。

  刘备摇了摇头,他把自己的想法排出脑海。他还是决定听从戏志才等人的建议,刘备还是那个想法,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无非是占了穿越者的便宜,有一点预知未来的本事。没有这个本事,自己这个刘备什么都不是,根本比不得历史上的刘皇叔。

  所以,刘备还是决定要听从这个时代真正智者的建议。

  戏志才和荀彧二人,见刘备有些犹豫,最后还是绝对发兵北上,也都是暗中也松了一口气。

  除了陶谦老朽,公孙瓒年轻之外,其实,他们还有一个想法。

  如果对徐州用兵,那么更主要的还是要用青州的力量。

  青州刺史关羽,已经坐拥一州之地,甲兵十万。只不过青州不如冀州那么富庶,所以现在还是主强臣弱的格局。

  要是打下徐州来怎么处理,会不会让关羽吞并了徐州?要是让关羽割据青徐二州,那样岂不是变成主弱臣强的格局,到时候,关羽拥兵自重怎么办,这是要出大问题的。

  而幽州则不同,在地理上来说,幽州和冀州,其实是一体的,都是河北平原的一部分。刘备坐镇其中,可以操控二州之地,这就还是主强臣弱的格局。对大家来说,包括关羽在内,其实这都是好事。

  至于说刘备和关羽之间的君臣名分,兄弟之情,这个不能说没用,但也不能说就绝对保险。袁绍的名气大不大,汝南袁氏的名望高不高,但是战场上打不过,就什么都没有,还不是叫刘备抢了冀州的地盘,落了个自刎身亡的下场。

  只不过,刘备一向以心腹肱骨、手足兄弟的态度对待关张二人,这就让戏志才和荀彧等人,无法把这个道理说透。

  这些智谋之士,也都努力的在暗中消除这种风险,想要在不动声色之间,保全了君臣之间的情谊。这其实也对他们自己有好处,杀功臣这种事情,可没规定一定只杀武将,不杀谋臣的。而是一旦开了杀戒,基本上就收不住手了。

  其实,就是刎颈之交,就真的那么保险吗?

  问题的答案,请参考张耳、陈余。

  那么亲生的手足兄弟,就真的保险吗?

  问题的答案,请参考李世民和李建成。

  父子之间又如何,还是参考李世民。

  话说李世民真忙——!

  其实,不用这些人把话说透,刘备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

  问题是,那个可能会出问题的那个人,叫关羽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刘备从不担心会出问题!

  像张飞这样对君主不离不弃的忠臣虽然难得,却谈不上太稀少,而关羽却不同。只要是看过正史,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人,就会明白……陈寿在《三国志》上推崇关羽、张飞有国士之风,不在忠于刘备,而是“义释严颜”和“报效曹公”。

  关羽拒绝了功名利禄的诱惑,事君不忘,这固然可贵。但是,受曹操之恩便要立功答报方才离去,这才是关羽真正值得推崇之处,才是光明磊落的大丈夫行径。所以,二爷成为忠义两全的代表人物,封侯、封公、封王、封帝、成神。

  要是刘备连关羽都不能信任了,那人活着得多累啊,那还能有什么意思……

  所以,刘备一开始就没想到这些,他只是有些不爽而已。

  既然现在已经决定了对付公孙瓒,刘备自然把一切抛开,问道:“两位先生,我欲定幽州,不知可有什么良策?”

  不等二人说话,刘备又道:“有什么办法能在少死人的情况下平定幽州?我意思是,不仅仅是我军要少死人,而是尽量让幽州地方也要少死人。幽州毕竟是我的老家,真要打起来,战死的都是我的父老乡亲,叫我于心何忍?”

  在刘备看来,幽州的百姓、士兵,根本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只不过暂时放在公孙瓒和阎柔那里存着,自然是能少死点,就少死点。

  “主公真是宅心仁厚!”两人同时拍了一句马屁。

  然后,又同时思索了一起,片刻之后,两人同时出声道。

  “臣有一计!”

  “臣有一策!”

  接着两人又互望一眼,做了个请的手势,道:“请明公先说!”

  刘备看的一愣,又猛然间想起了一个典故。

  “要破曹公,需用火攻!”

  三国演义上诸葛亮和周瑜同时在手心里写“火”的那一幕,可谓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经典,也不知道这个时空还有没有“一时瑜亮”的典故,为了不能让祖国成语少上一个,就来个“一时戏荀”吧。

  只是,听着总没有“一时瑜亮”那么顺口。

  “来人,取笔墨来!”

  刘备命人取来了笔墨,然后让戏志才和荀彧各自拿写在手上,两人忍不住一阵蛋疼,为啥不写在纸上,或者写在竹简上也行,而非要写在手上?

  等他们翻过来的时候,刘备抬眼看去,就见二人都在手上写了三个字!

  “鸿门宴!”

  这还真是……

  一时瑜亮啊!!


  (https://www.motanwx.cc/mtk152309/7834322.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