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库 > 网文创作技巧 > 高手详解剧本与小说写作流程3

高手详解剧本与小说写作流程3


  一些具体的建议:

  别跟老板和大腕叫板,可以解释自己的想法,但千万不要指摘对方的错误。[燃^文^书库][www].[774][buy].[com]【燃文书库(7764)】

  发挥发展老板和大腕的想法,事半功倍。多提供新鲜有趣的点子,能让老板更快的记住你。

  如果是评价前人的剧本,不要全面否定,肯定再否定。

  平静接受被插话被打断甚至被曲解。有耐心。

  千万不要一言不发,也不要动不动长篇大论。

  在自我介绍的时候,适当的吹牛。

  散会的时候,记得留下公司责编的电话,最好让他记下你的电话。

  22.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春节期间,被朋友拉去打麻将。的麻将水平还处于幼儿园阶段,杠牌后还要“呲”一张,是不久前才学会的。大概新人手壮,上来连胡两把,正得意呢,忽然听见朋友说了一句很奇怪的话:“千刀万剐,不胡头三把”。

  怪了,难道前三把胡了是不算的么?前三把都流局了才好?百思不得其解。忽然灵机一动,联想到咱们编剧上来,这电视剧的剧本,前三集可最是紧要啊,要按照打麻将的习惯来写剧本,恐怕一辈子也混不出头来。

  以前戏台上,讲究一个碰头彩。角儿从上场门出来,一个亮相,一句唱词,必须气势非凡,能镇住最挑剔的观众,碰头彩之后,后面的戏就好演了。咱们编剧也跟台上的角儿差不多,目的也是赢得观众——不论投资方还是电视前的看客。而电视剧的碰头彩,就在前三集。

  影视公司在收到不知名编剧的投稿时,一般会先看你的故事大纲,故事可以,会要求你先写几集剧本。注意,如果谁要求你先完成的所有剧本,那多半是骗子。写这几集剧本,一是看你实际的编剧水平(会编故事的不一定会写剧本);二是公司可以拿这几集剧本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所以,如果你有“开始平淡一点没关系,后面越来越精彩”的想法,就危险了,不说那些时间紧张的投资人没有那么多功夫去看你后面的剧本,即便看了,因为第一印象不佳,也会影响整体的分数。“千刀万剐,搞好头三把”,怎么强调前三集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说前三集,也不是平均分配,第一集当然最重要。非要按照百分比来说明,大概在50%:30%:20%(用数字来形容,其实挺不伦不类,只为说明方便)。从创作角度,也感觉第一集最难写,万事开头难嘛:所有主要人物的出场,人物关系的搭建,叙事风格的确立,还要有足够的戏剧性吸引观众往后看。有的作者写剧本,总喜欢循序渐进,层层铺垫,好虽好,可是开头不够抓人,后面的精彩给谁看呢?想想人家好莱坞动作片,甭管什么故事,上来先整一个紧张大场面再说,过了十分钟再好好回来进入情节。一个道理。你看写这么短短一段文字,还要千方百计找作为国民第一运动的麻将来夺人眼目,煞费苦心啊!

  用麻将的噱头当然只是玩笑,真正到了剧本里,如何才算精彩?印象深刻的人物出场?机智幽默而生活自然的台词?曲折悬疑欲罢不能的情节?嗯,这些都是不能不仔细考虑的。再细的讨论,留在的另外一个贴子里说吧。

  其实,开一个好头,对自己也有好处。好比唱歌,调门起高了,下来就不容易;调门起低了,也不容易上去。一个精彩的开头,能给自己更大的勇气和信心。你瞧,开头连胡了朋友两把,不但最终没有被“千刀万剐”,反而越战越勇,一卷三,赢了好几大毛人民的币!

  23.群戏难,难于上青天

  说群戏,从编剧角度有两个层面。其一,指剧本中的某一场戏,人物多,关系复杂,人多嘴杂,各怀目的……话头怎么起,怎么转,各个人物如何你来我往,看似一锅粥,其实每个人物每条线索都清晰可见;最后抖个什么样的包袱,收个干崩利落脆……太难了!

  其二,是指一部戏本身。角色众多,戏份相对平均。写一场群戏况且如此艰难,写一整部群戏,当然难上加难。

  下面说的群戏,指后者。

  对投资方来说,群戏天生吃亏,因为明星大腕是论集拿钱的。一集三四十场戏那么多钱,三四场戏也那么多钱。如果好几个角色分量差不多,同时出现在每一集,那几乎能要了制片人的亲命。举个例子,一部王晶监制的《八大豪侠》,那里面腕儿可不少。范李二冰冰,陆毅、陈冠希,黄秋生刘松仁,这些人的片酬加起来,基本就够每集的制作费了。可是这戏最终拍成了,也没听说制片方赔钱。怎么做到的?相应的对策是轮流上台,各领风骚。比方一共40集,甲大腕1-10,乙大腕8-18,丙大腕16-26……依此类推,虽也有重叠,但基本岔开了,分别耍。这样算下来,虽然也比单耍一两个大腕要多不少,但总的成本下来了,发行卖片的时候又很唬人(海报上那一堆大腕脑袋),能卖个好价钱。很多港台班子搞的剧很擅长这一套,大家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

  严格意义上说,《八大豪侠》之类也不能算真正的群戏。不妨回想一下电视上看到的成功电视剧,群戏有多少?排除有基础的《水浒》之类,还真凤毛麟角。可能有人会举情景喜剧的例子,比方《武林外传》,仔细想过,觉得由于形式特殊,不能按照常规连续剧考虑。

  不考虑制作,仅从编剧上来说,由于戏份平均分配,留给每个人物的塑造空间就更有限。而电视剧很大程度上看的是人——两低一高的主流观众群,对复杂故事的理解力相当有限——鲜明有力的主角往往更加讨巧。石光荣,姜大牙,白景琦,李云龙,刘惠芳……

  说群戏不好写,并不是群戏真的碰不得。想到说群戏,恰恰是因为看到了一部很牛逼的群戏剧本。只是想提醒那些缺乏经验的新人,就算您高数考了满分,也别想着马上就能解哥德巴赫猜想。

  崩溃了。前天下午,去影视公司讨论剧本分集,回来后,直到现在,几乎没合眼。睡不着的原因,在于修改意见上。我想不通。请大家踊跃发发言,谈谈看法。

  这部电视剧,故事并不复杂:1982年,一个卧底把一个毒窝端了。毒枭逃跑时,把卧底的3岁儿子挟持走了。毒枭跑得急,自己3岁的儿子没带走,被卧底收养了。25年后,卧底的儿子被毒枭培养成新一代的毒枭,而毒枭的儿子被警察培养成新一代的卧底。这是前史。看点在于,25年后,两对父子又狭路相逢了,发生很多很多的故事。

  我上一稿的剧本分集,把前史捂了一半写,制造悬念。换句话,只写到毒枭挟持小孩跑了,捂住两个小孩后来的去向,然后直接过度到2007年。其中的人物关系,我是每写一集,就抖出一点。制片方本来很赞同我这做法,后来,电视台的购片方说,这么写,观众一开始会看不懂,会换台。所以,要求我在第一集的开始,就明明白白的把人物关系的底子揭开。

  这里的分歧就非常的大了。我争辩说,这就好比跳脱衣舞,要一点点的脱才好,假如一秒钟就脱光了,观众看的是清楚,但是,没味道了。

  制片方说,现在观众不一样了,他们想看的,就是裸女,就是光着身子出来。

  我争辩说,一件件的脱衣服,脱半小时,观众被钓着胃口,就会看半小时;光着身子出来,观众一下子**了,顶多看5分钟。

  最后,我胳膊拧不过大腿,答应一下子脱光。但是,因为没彻底想通,所以,很痛苦,很煎熬。想问问同学们,脱光好,还是慢慢脱好?

  编剧缺什么?缺专业化水平!

  一是缺乏对本行业情况的熟悉。比如,谁能知道05、06年“电视剧风云榜”的获奖剧目?

  有谁知道06年收视率排前10名的剧目?又比如,谁能说出近年来电视剧热点题材上的演变?(

  涉案剧的泛滥与萧条、古装剧的鼎盛与衰落、婚姻题材的兴起与追风、苦情、亲情、平民、怀旧

  题材的崛起等)或者,再简单些,我们编剧看过几部国产电视剧,做过从片子还原本子的功夫?

  俺有幸接触到一些编剧、导演,发现他们很少看国产剧。你不看剧,不了解市场需求及变化,如

  何拿出适销对路的活儿?遗憾的是,俺在坛子里逛了两天,光看题材,就没遇到能让人感兴趣的、

  引起市场兴奋点的作品。影视公司要掏钱的,可比俺挑剔多了!

  二是不重视观众。受众需求什么剧?你想过吗?你了解吗?你的创意观众感兴趣吗?是大

  众化,还是小众化?俺可以肯定地说,大众欢迎的东西,你一定卖得掉,甚至公司会抢夺。问

  题在于,受众需要什么?这个问题很大,俺说不清,索福瑞公司也未必说得准。但你不能不关

  注、不研究,不做一个前瞻性的预测。因为,这才是你的饭碗所系。当然,你可以和俺叫板,

  受众欢迎的政策未必准许。但俺要说,难道就没有中间道路?非得碰政策红线?举个例子,05

  年获奖的《军人机密》、《中国式离婚》、《五月槐花香》、《马大帅》,06年的《亮剑》、

  《家有九凤》、《半路夫妻》、《京华烟云》,以及06年以来在电视台获高收视的《婆家娘家》、

  《媳妇》、《孝子》、《继父》、《百万新娘》、《城里城外》、《亲兄热敌》等,哪个不是上

  下皆大欢喜?电视行业有句老话,叫“二老满意”,即领导满意,百姓满意。这是考功力的要求。

  所以,你一不能碰红线,二不能脱离老百姓的爱好去闭门造车,“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时

  代”,你不要把它当政治口号,而要当成叩开市场的敲门砖。

  当然,专业化水平不止以上两点,上述谈的只是外围。从内部创作来说,主题、人物、故

  事、细节、对白,你都得精通。例如,人物塑造上,你可以探讨《亮剑》、《继父》为甚么受欢

  迎。俺想说的是,现如今不做精、做专业,哪个行当都不好混。要想做得好,你首先得熟悉、练

  好这行的“站桩功”。

  再说一下,俺只是个菜鸟,也不算圈里人。看各位老大的帖子,受益非浅。故说上几句,以

  对得起诸老大。欢迎各位拍砖。但俺非专业人士,逛以圈坛子,也许未必再转回来逛。

  24。师说

  新手或业余爱好者想当编剧,应该向谁学习?谁是可以信赖的老师?这是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无非有几种:第一,前辈高人;第二,经典成功作品;第三,理论指导书籍。

  前辈高人不必说,能碰到是你的福气,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机会的(假冒高人倒有不少,包括自己,哈哈),因此后两种是大多数朋友的必然选择。

  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经典成功的作品。怎么才算经典成功呢?可以参考每年的收视率,在排除政策等干扰后,根据口碑选定。比如《半路夫妻》、《亮剑》、《麻辣婆媳》、《贫嘴张大民》等。根据自己的擅长,结合市场的需要,确定题材范围,重点分析。

  问问自己和身边的亲友朋友,为什么喜欢这部剧?喜欢剧中哪个人物?哪个情节印象最深刻?哪里与众不同?对故事有什么感想?……等等,越详细越好。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抓住成功作品的真正闪光点。

  之后,具体分析人物关系是怎样设计的?故事情节是如果铺陈的?那些观众最热爱的闪光之处,究竟是如何展现出来的?不要怕麻烦,反复“拉片”,列出人物关系表,自己总结分集梗概,总结戏眼在哪里,体会其自身的节奏感……最后,在烂熟于心之后,设想自己如果来写同样的故事,会有什么不同?

  多看,多想,多学习,摆正心态,努力提高基本功和眼光。别总想一口吃个胖子,写出个《红楼梦》来,谁都不是曹雪芹。

  经常还有朋友问,看编剧教材好不好。的观点,好莱坞的,适当看一些,明确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还是很必要的;至于国内出版的电视剧编剧类教材就算了,全是大而不当,理论上头头是道,干货一点没有,而且与市场严重脱节。其实看看作者的简历就知道,多半自己也没写过什么成功的东西。如果不是为了装点书柜门面,与其花冤枉钱看废话加空话,还不如买点D版好剧回家自己看着有用。

  各行各业,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干编剧,早就没师傅领进门了,究竟能像孙猴子七十二变还只是猪八戒三十六变,都看自己的造化。天赋是一方面,虚心的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更重要。孔老二说过,“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都是要不得的。

  看完您的贴子,我的收获实在太大了。

  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我的感受,这么说吧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战士,终于抬头望见了北斗星,终于找到了组织的那种感觉。

  干编剧我是自学的。就如同以前做主持人也是自学的一样,居然还干得不算太差,在某个城市还是极红的那种。

  但在我国,主持无疑是吃青春饭的。此时正好一个朋友说他要拍情景喜剧,见我以前在杂志上发表那么多的文章就问我愿不愿意干,我说我太愿意了!《我爱我家》、《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甚至臭得要命的一些情景喜剧我也看,所以就写了策划和本子给他。但那家伙后来根本没找到资金,一切就只好作罢。但这次意外却使我喜欢上编剧这个工作至少可以在家里就上班。现在为许多电视台写情景短剧,总算还能度日。但还是不甘心,到底还是想写出来的!

  25.展会

  对于很多影视公司来说,电视节、电影节并不是真正重要的聚会,真正关键,需要提前准备筹划的是展会。国内影视圈最重要的展会有两个,一个是每年6月份在上海的“上海电视节影视节目展”,一个是每年8月在北京的“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两个展会的影响力基本不相上下,上海展可能更偏南方、更国际化一些,北京展更强调主流,更内地一些。

  另外还有四川电视节展会,两年一度,影响力就远不如北京和上海了,规模小,影响力基本只局限在当地。

  影视公司参加展会的目的不外如下几种:

  宣传公司形象,展现公司实力,或者——告诉大家自己还活着;

  销售公司正在拍摄或已处于发行阶段的项目;

  寻求项目合作;

  维护同行及与电视台的关系。

  上周四到周六(8月23-25日)正是北京展会。鉴于参展对影视公司的重要性,因此只要确定参展,肯定不会是到时候去两个人,介绍一下情况那么简单,准备工作往往从上一年展会结束后就开始了。

  首先,要抢地盘。就像菜市场卖菜,选在位置居中,人流最密集、交通最便利的地方,生意最好。因此需要提前跟组委会预定下一年展位。

  其次,当展会还有两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需要联系展览搭建公司,设计展位。

  展会的目的是展示推销自己的产品,因此以展会时间为倒计时,必须完成公司所有销售项目的画册和片花(如果开机的话)。

  最后,展会只是表面,因为展会而从全国各地聚集的电视台购片人员才是影视公司紧盯的关键,好的发行必须提前打一圈电话给所有潜在客户,确认到京时间和基本行程,以便统筹安排看片花等事宜,争取在展会期间完成销售任务。

  展会是影视圈的大聚会,对于咱们编剧而言,也是一次机会。去年的北京展会,有媒体报道北展门口有人摆地摊卖剧本,喊价多少万,传为笑谈。今年也一样,只是围观的群众没有去年多了。违法占道的事儿咱们不鼓励,这种摆地摊的方式也太给咱编剧丢脸了,那么究竟该怎样抓住机会呢?

  展会是不对公众开放的,想进去必须有证。一种办法,找有证的朋友把你倒进去;或者干脆找门口那些神通广大的大仙——当然要花钱了。去的时间也最好有所选择,头一天最忙,尤其上午,基本不会有哪家公司有功夫跟你好好聊你的剧本创意;第三天最闲,闲的很多公司只留个看台子的小姑娘,甚至一个人没有了。所以,第二天或第一天的下午比较合适。

  进去之后,找到你心仪的公司,说明来意,争取跟相关主管面谈。这种时候只要对方不忙,态度都会比较好——至少比你直接找上人家公司的门时态度好些。多了解对方的情况,比如题材类型的倾向,后一年的计划等,然后再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还是那句话,适当的吹牛,不要妄自菲薄。当然因为展会忙碌,不要滔滔不绝,让对方能留下深刻印象便好。记得拿对方的名片,展会结束后一周内可以发邮件联系,再详细阐述你的作品。

  除了有机会直接跟多家公司面谈,去展会更大的意义在于全面了解电视剧市场的题材现状和动向。一定把所有展位都转个遍,能拿的宣传册都拿到手,回去好好研究。什么题材大家都在做?什么题材大家都在回避?热点题材,大家都在怎样切入的?那些敏感题材,又是怎样规避风险的?由于电视剧从展会销售到播出还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差,所以不要盲目追风。另外一些公司是有题材倾向的,了解之后可以重点追踪。

  在展会上就遇到不少毛遂自荐的,这次更有一个年过八旬的老太太。怎么进来的不得而知,反正气势逼人。开口就说,我不是编剧,也不会编剧,但你们电视剧肯定需要好故事!我就有好故事!不敢怠慢,让公司另一位责编拿纸笔负责纪录,足足半个多小时,听得云里雾里。最后责编同事总结说,该老太太的目的有二:其一,家有珍藏照片,想转交胡书记****;其二,家有古玩若干,希望能卖个好价。

  不靠谱如斯,尚且洗耳恭听,若口吐莲花,敢不奉若上宾?

  近一年多来集中看了不少美剧。然后就不由得拿中国电视剧来对照比较。我发现中国不是没有好演员。也不是没有好导演。就是中国的编剧看起来太弱智了些。我搞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待遇问题?体制问题?重视程度问题?还是市场环境问题?或者纯粹是编剧们的个人智商问题?

  美国有<迷失>,中国就拍个<末路天堂>。美国有<六人行>,中国就拍个<都市六人行>,美国有<丑女贝蒂>,中国就要拍个<丑女无敌>。看着倒是挺热闹,学习热情也很高。但是每次抄人家都抄不好。画虎不成反类犬。

  这些年能够看的上的编剧也就是个宁财神和兰晓龙了。每人也就那一部片子可看。其他的好剧本再没有见过。顶多也就是个及格的作品。当然绝大多数都是些连及格都谈不上的弱智东西。最弱智的还要数那些充满荧屏的弱智武侠剧。弱智情景喜剧。弱智偶像剧。

  我在心里给中国的编剧打了个分。从整体来说,中国编剧群体的智商水平在十岁以下。离成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我们这一代观众是等不到那天了。

  有些东西中国不可以演,这一点我承认

  但是武侠剧可不可以演?情景喜剧可不可以演??偶像剧可不可以演???

  中国的文人们一边连个像样的武侠剧都写不出来,连一个像样的情景喜剧都写不出来,连一个像样的偶像剧都写不出来,一边还在抱怨“有些东西不能演”

  我问你,就凭你只能写弱智武侠剧。只能写弱智情景喜剧。只能写弱智偶像剧的本事,我凭什么相信有些东西能演了,你就能写出好剧本来?????????

  我还是那句话:中国的文人历来低能,惟一擅长的就是给自己的低能寻找借口

  编剧能决定哪个剧本能拍,哪个剧本不能拍吗?

  那些认为在限制范围内还能写出好东西来的人,纯粹是无知,你写个给大家看看。

  这就像人家外国的编剧是在院子里,想跳多高全看自己的能力;而中国的编剧是关在地下室里,你能跳的高度就是房间的高度,在这个范围里你随便跳,不排除偶尔灵光一现能弄个小范围的“经典”来,但就这么大的空间,你能有多少潜能可挖?

  你要是想跳的再高,那就只能一头撞天花板上,不死也得残废。

  无论国内的编剧还是国外的编剧,都是职业

  什么叫职业你们应该明白吧,就是打工的,

  打工的什么样你们应该明白吧,就是老板让你干什么工作你就得干什么工作,不然谁发工资给你?

  我们拍了很多的武侠剧。也有很多的武侠剧的资源。但是没有拍出一部能震撼人心的好片子。主要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所有的武侠剧都只想着在故事上找出路,在武打设计和特技效果上下工夫。没有去关注什么东西才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什么东西才是能够真正让人记忆和思考的。是人性的东西。

  我们的电视剧正是缺少能真正直击人心的东西。缺少对观众的挑战。把观众当成也和写剧本的人一样弱智的消费者,而不是把观众当成对手。那么永远也拍不出好东西。

  低估观众智商的人只能比观众更弱智。

  说实话我对中国的电视剧是实在看不下去了。我正在想着写个武侠剧。内容抄迷失,结构抄七武士。七个身份不同,经历不同的人偶然聚在一起来保护一个村庄免受土匪的攻击。在这个过程中解决自己的问题,成为真正的侠客。已写了两集。只是不知何时才能写完。

  我觉的这与中国的发展程度有关,中国刚温饱不久,人们还处于追求物质为主要生活目标,中国的编剧只想着怎么赚钱,没有太多经历也没有花费太多精力去做编剧,看《奋斗》就知道编剧不知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生存状态。还有就是中国从事编剧工作的人太少,没有韩国那样全民皆编剧。

  中国编剧很多白痴那是一定的,不过楼主也没必要拿美国的来比,美国影视工业发展多年,现在有资金充足,人才济济,片子好看很正常,不过美剧也不是都好看,更多弱智的片子我们看不到罢了,毕竟国内翻译的片子基本上还是经典的,垃圾片子就没人翻了

  美剧这几年看了些,总体来说编剧很强,不过看多了也会觉得情节有些机械,例如每每主角危难之时总是会有高人相助,高人更有可能是追杀主角的人

  编剧弱智?弱智的人能干这活吗?

  本人写过两个剧本,对此编剧的苦衷有些了解,简单说几点

  1,剧本情节所受限制太多。

  具体不说了,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和谐

  2,导演和投资人

  工钱是投资人出的,人家想怎么改就是改吧,电影是导演拍的,想怎么拍就怎么拍吧。编剧的天职是服从

  3,如何生存

  编剧有地位吗?有,有名的编剧有地位,人家随便坐坐都有3,5个导演上门求稿。随便接个活儿都得有5,6位数的收入,随便一个电话都能召来十多位枪手踊跃报名。

  编剧有地位吗?没,没名的编剧没地位,剧本想被录用你得改个千百遍而且还得注意市场需求清宫戏流行时你千万别写岳飞传枪战风靡时你丫也少整古装吧最后制片人甩来几百块钱说辛苦了稿纸先放我那儿如果有导演看中你的本子我会通知你配合修改下剧情的如果日后电影大卖我一定给你分红

  然后一等N年石沉大海或者偶尔能看到出自你笔下的剧情在电影中上演然后最后编剧一栏却是别人的名字与此同时一笔高达好几千的“巨款“会汇到你帐上要求只有两字:闭嘴

  4,广电局

  我们坚决围绕在广电局身边,为全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奋斗终身!

  5,资金和技术

  星球大战咱也编得出来,但你有那技术拍吗?淝水大战咱也能写,但你有钱拍吗?好容易写部枪战片通过了,结果拍出来一看,那场景假得让人吐,哥们,鸡血现在还能涮火锅呢,别浪费了

  这哥们说的才是正路。

  六人行?不过是美式无厘头而已,广电局能让我们肆无忌惮地调侃性吗?

  迷失?神鬼传说而已,你能让投资方搬架飞机残骸摆在一个热带岛屿上给咱们耍耍吗?

  武侠?你想让编剧编些什么样的武侠?告诉你吧LZ,什么样的武侠都能编出来,编好后你就摆在抽屉里发霉吧。

  没有美国偶像的成功,谁敢投资超女快男?《亮剑》、《突击》为什么能成功?大量的有军队背景的企业投钱啊,国家几个一精神文明工程补贴啊,中央电视台免费宣传啊,国家十亿以上的人只能看那么几个台啊。

  啥都别说了,LZ,单是分级制度出来,你就能看不少好片了,至于什么时候出来,再等等吧。

  还有啊,你写那什么武侠剧,我劝你别那么快写那么多,再等等,或者先拿个梗概什么的找找投资商再说。

  写主旋律也可以写出好故事的。也可以写出感动人心的东西来的。士兵突击是主旋律吧,不可否认它也是一个好故事,也很感动人心。只能写主旋律但没收视率的编剧不是好编剧,只能写有收视率但不主旋律的编剧也不是好编剧。在中国主旋律和收视率都好的编剧才是真正有本事的编剧。

  为什么大家一想起科幻,就都冲着星球大战去呢?美剧4400还有英雄是不错的科幻剧吧。看看里面那些特异功能拍起来很费钱吗?飞人用威亚就可以了。说起来这个东西还是中国的武侠片先发明的。意念移物,只不过把威亚栓在了东西上而已。身体发电这个可以合成出来吧,而且也不会太难吧。连陕西周老虎都可以合成照片。影象合成能难到哪去?成本应该也不高吧。至于预测能力,读心术,空间旅行等等按常规拍就行了。根本不需要什么高科技的设备。在我看来可能难点的就是自我恢复能力。特别是一边受伤一边复原的那些镜头,还有什么烧伤复原的镜头。电视剧和电影是完全不同的。电影时长有限制,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堆积很多的特效,很华丽的场面才能吸引人。才能够赚钱。而电视剧时长可以拉的很长,可以分成很多集。它要以故事和人物塑造取胜,慢慢赢得人心。中国为什么一直没有科幻剧应该和大家这个误区有关。一听说是科幻就觉得会烧大把的钱。其实科幻不等于烧钱。也可以省着钱来拍的。最重要的还是有好的故事,好的人物。如果中国的编剧一写科幻就都搞星球大战,搞天外来客。还想找到投资,那简直就是妄想了。

  还有中国拍了那么多的武侠剧。在我看来里面都只有武,没有侠。所有的武侠剧里的大侠都是些天生杀人狂。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一样都是长剑一挥,地下马上躺倒一片。而大侠们都是面无愧色,没有丝毫的内疚和怜悯之情。他杀的可都是活生生的人啊,不是老鼠,蟑螂。现在都21世纪了。我们的电视剧还在宣扬杀人狂。这是多么不和谐啊。但是这样的片子都播出来了。你能说我们的体制有问题吗。这种片子要是放到美国该早就禁播了吧。

  编剧的地位和待遇问题。在中国做编剧是难。但是如果老拿烂剧本来应付,那么编剧的地位和待遇凭什么提高?地位不是别人赏赐的,那是要靠自己争取的。

  最后中国整个电视剧的制作和市场是有问题的。外国都是电视台在拍电视剧,电视台是供方。观众是需方。中国是影视公司在拍电视剧。影视公司是供方,电视台是需方。根本没有观众什么事。观众只能被动接受。整个市场主体完全乱掉了。怎么能有好的电视剧出来。

  导致这种现状有一大原因三小原因。

  这一大就是体制问题。

  体制导致原因一,广电

  广电不可能允许没有歌颂我党的影视作品问世;广电不可能允许任何没有关系网的(非圈内)人员的作品走红;广电不可能允许没有参与潜规则的人士作品流传;广电不可能不对你的作品进行和谐处理!等等广电在这里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应该说最大功劳要记在广电身上。

  体制导致原因二,盗版和被轻视

  由于体制导致盗版到处泛滥,所以当代中国人根本没几个人支持原创!所有人都想尽办法抄袭他人的精华。就连帖子都是转载多过自己写!!!原创得不到保护,谁还去浪费时间创作?!!再加上体制规定导致了编剧的报酬相对国外严重偏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

  影视圈里的人们现在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炒作”上!所以剧情可以非常白痴,但仍然会有个好卖点,因为打上XXX主演,就胜过一切好剧本!!!!!

  体制导致原因三,教育问题

  这绝对是体制的过错。毫无疑问!体制让当代中国人的教育都是填鸭式的,年轻人也不可能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知道我所有的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在学校被磨平了。老师告诉我,你要想继续混下去,就乖乖老实的跟着我做,不要搞特殊,不要胡思乱想,不要做个“坏学生”!!

  记得看过一部美国电影。是<x档案>那个男主角大卫。布楚尼演的。虽然是讽刺美国电视剧的制作流程的。但是里面介绍了许多美国电视剧的幕后制作过程。我们知道做观众调查在美剧中是个重要的环节。从选角开始,到电视剧的名字,到拍一集来看观众反映。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观众的参与和对观众的尊重。

  一个剧本会受到很多限制。资金上的。题材上的。政治上的。宗教上的。美国的编剧就容易吗?美国能让你写个美化杀人狂的电视剧而且能让你放到相当于ccty这样的大众媒体上播放吗?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国就可以。这么说来中国的编剧该是全世界最幸福的。

  还有人觉得一搞分级就可以把中国编剧的弱智治好似的。我看未必。美国的编剧也是想着让自己写的故事能够让大多数人看到的。那他要是写个限制级的剧本就意味着他写的故事的播出时间,播出范围,受众面将会变的很小。那他的待遇也就意味着会降低很多。有谁会那么傻专写限制级的东西,有钱都不去挣?

  如果我们仔细来分析美国的电影分级细则,其实美国编剧的限制并不比中国少,有些方面甚至比中国还要严格,严厉。

  前两天看了<集结号>,戳戳受那么多人追捧的冯大导演和该片编剧的痛处。讨论仅限导演与编剧,不涉及政治,请阅者不要搅和进与***相关评论。

  整个电影故事情节上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剧情很不连贯。大篇幅内战,突然就跳跃到朝鲜战争,再跳跃到战后复员,前后跨越近十年时间。电影改编自小说<官司>,编剧似乎想把整本书都排出来,可惜力不从心,想什么都交代清楚,结果拍出来的片子就很唐突。想拍的东西太多,但编剧和导演取舍不当,所以影片拍的有点乱。

  影片刚开始部分的攻城戏,完全是吊观众的胃口,想让大家立马被影片吸引,但有点过于泼墨,导致大家产生一个错觉:<集结号>是一部战争诗史片,而且会认为这种惨烈场面会贯穿整部电影,让大家接受战争洗礼,知道烈士的伟大。谁也没想到影片后半部被拍成刻画男人情感的文戏。个人觉得这个引子虽然不能说是失败,但是已经无意中把整个片子的基调定了,再拍后半部的文戏就显得不合适。顺便说一句,战士标准的持枪动作感觉很做作。

  引子结束,开始接受狙击任务,做了简单的交代后,镜头又迅速切换到战场。这部分持续了约30分钟,场面明显感觉到导演无法把握,拍摄的角度和手法显得凌乱,让观众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向感,拍到爆坦克的时候情况更明显。如果场面再延续10-20分钟,基本上会拍砸掉。没拍出男人面对死亡时的凛然义气,那种为了战友慷慨引颈的豪情,没拍出坚守阵地的诚信。缺少特写镜头,只能用残酷血腥画面渲染战斗惨烈,只能机械的报死亡人数,只能无病呻吟的讨论撤退还是坚守。最后用整个整地的灿烂爆破结束。爆破效果是好,但没挖出内涵来。而且个人认为拍出敌人进攻的场面是失败中的失败,完全可以从第二视角去拍摄谷子地的部队是如何战斗的,****的前进显得很滑稽。

  然后再转到朝鲜。这一段只想引出谷子地和小团长的交情,完全没有必要拍。即使不交代,我也不觉得会影响后面故事的叙述。战友老婆的出现也无足轻重。至此54分钟的武戏全部结束,后面带来冗长的感情戏。

  首先我会删去朝鲜战争那场戏,这一场脱离了影片主题,

  其次,我会删掉邓超演的团长的角色,这个角色的出现使后面的“伸冤”的戏阻力大大减小,矛盾不太突出,悲剧意义也大大弱化。

  最后,我会放把影片前后两半部分的戏穿插进行。影片实际上有两条线索,一个是“集结号”,另一个是“伸冤”,一武一文,从谷子地挖煤作为戏的引子,从分粮一场开始,把战争场景分成数段,在伸冤的中途,通过回忆的方式不断****战争场面,使整部戏平衡进行。影片**是找到战友遗骸,而不是平反昭雪。

  一部立意好,导演也不错,演员质朴,特效还能看的过眼,摄影有些抖的片子完全是毁在编剧手上,导演也不是个东西,你tm忙成那样啊,开拍前咋就不能仔细仔细看看剧本啊?人家黑衣人2的剧本改了10几遍才敢拍,那拍出来才叫个东西啊,就知道傻往里扔钱!你以为你扔了钱拍了大场面,就能叫震撼了啊?少把中国观众都当蠢货。不好好想想一部影片的立意根本,就想着把炸弹怎么炸出花来赚人眼球,真是脑袋被门夹了!

  全tm一帮驴,一部多少带点战争题材的片子竟然就叫一个人当编剧,能顾及那么全吗?怎么也得成立个小组之类的啊,多问问专家的意见,虚心请教,翻翻史料,搜集资料,就知道钱钱钱,一部电影才拍了三个多月,那破宣传愣是耗了两个月,你丫要是能把搞那个什么万人集结百位明星助阵的破首映礼的劲使到电影上,也不至于拍到现在这种程度啊!我看现在的中国导演啥都不缺,不缺钱,不缺人,不缺好的剧本,不缺市场,就tm缺没成名前那股不带浮躁的血性!不拜名利的沉稳!只为艺术的浪漫情怀!

  亏得俺看片花和主题曲mv的时候哭的稀里哗啦,愣是看电影的时候tm一滴眼泪都没落。

  《功夫之王》:九大不足印证好莱坞失手

  胡不鬼\/文

  “《功夫之王》是拍给美国人看的,大家不要抱太大希望”,直到看完全片,我才确信成龙说这句话果然不是因为谦虚。一部连孙悟空的出身、性格、爱好、兵器都要详细交代一遍的电影,可能是拍给中国人看的吗?但拍给美国人看并不是罪,照搬来给中国人看也不算错,问题是两国人民看到之后如果都要比赛谁先睡着,这就不是“国别论”所能解释的了。

  凭良心说,影片的前十分钟还是紧张而精彩的,特别是片头,充满了出人意表的想象力,连杰森跟老霍的中文对话都充满了趣味性和喜剧张力(关于邵氏和正版的那段对话,更是充满底层的喜感,让人有同气相求的感觉)。但当两位大哥一一现身的时候,影片便迅速地朝一部毫无新奇之处的“行货”滑去,究其原因是很多地方处理不当所致:

  一、为了让成龙、李连杰开打,本来一句话就可以消弭的误会愣是不说,而且两人刚打完就开口澄清握手言欢,更让人觉得刚才超过5分钟的打斗简直是有钱没处花,肉多自己找练,摆明了为打而打(何况也说不上打得有多精彩);

  二、编导为了平衡两人在打戏中的分量,安排两人得手和中招的数量基本持平(难为八爷做算术了),成龙挨一脚后,肯定是李连杰要吃拳头,反之亦然,比武成了毫无悬念的游戏。而且后面两人之间的性格冲突喜剧没有延续下去,很快便面目雷同了。

  三、多场打斗面目雷同,层次不清,颇为混乱,跟80年代内地武打片的群殴场面有得一拼,比起八爷的旧作《黑侠》、《精武英雄》、《铁猴子》等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唯一的亮点是李冰冰的鞭子招数和搭弓射箭的动作,她的造型和表演也到位,是全片不多的亮点之一,只是她跌下悬崖的那声哀嚎顿时让人兴味索然。

  四、编导为了集中展示东方式景片,生硬拼凑各种典型景观,特别是竹林,都让人腻味了,更狠的是鲁彦等人从小酒馆一冲出去就是大片郁郁葱葱的竹林,虽然地理上可以说得通,但给人的感觉是外国的编导太急功近利,像在舞台上拉升降景片般偷懒。而且景和故事、人物没有结合好(除了杰森水下练肌肉那段尚可),一样的打斗换个景一样成立。

  五、最致命的是,影片的故事里缺少中间地带的灰色人物,黑白分明缺少悬念,让人感觉有些乏味,为了冲淡这一点,编导也知道让李连杰和美国小孩在出发时间上争执一下,但还是无法挽救大局。同是商业大片的《指环王》这一点就做得很好。试想,如果让白发魔女幡然悔悟,与鲁彦(听说按照原来的剧本设置,伤害她的人正是鲁彦)做成一对,那多有意思,其实把一个受到伤害而去害人的女人打下悬崖,还不如让她“改过自新”更能打动观众。

  六、影片喜剧桥段颇为突兀,比如让和尚李连杰当众(而且是当着后辈的女孩)撒尿浇成龙,恶俗得让人大跌眼镜,而且于人物性格过于跳脱。另外喜剧桥段是时有时无气韵不畅,类似美元付小费的细节还不错,可惜仅此一处,难撑局面……

  七、关底boss,也就是反面人物过于苍白和无能,大家明知道玉疆武士是打不过孙悟空的,心知肚明的结局显然就没有意思了,而过程又缺乏让人激赏的创意,因此影片后半部分基本上在数时间,该结束了吧。

  八、主要人物是谁?鲁彦、默僧、杰森还是孙悟空?似乎谁都是又谁都不是。这样“虚焦”的人物设置是商业电影的大忌,我宁愿相信美国版的《功夫之王》里杰森有更多的戏份(比如北美预告片里就有中国版未出现的镜头),他其实应该是古老预言的实现者,是叙事的中心人物,但中国版显然是为了照顾(或者说自以为在照顾)中国观众对两位大哥的感情,将他俩的戏份和重量进行了提升,但结果却破坏了故事的整体性。

  九、爱情元素没有尽情发挥,有些浪费,传说中的刘亦菲银幕初吻,似乎没有现身。

  十、更多的毛病,大家自己找吧……

  以上列举的这么多不足其实都是表象,骨子里是中美两种文化、制片方式、电影观念对接上的一次失败所致。比如要平衡两位大哥的戏份,无法将两人设置成一正一邪,这是最大的遗憾;又比如没有处理好魔幻元素和质感江湖的平衡,显得不伦不类;又比如编导急于想将中国的功夫资源和美国的拯救世界模式进行融合,结果却差强人意(不过对一些老功夫电影的引用还是有的,比如成龙和杰森共用一根棍子作战,就让人想到《蛇形刁手》里的类似桥段);再如将一些玄虚的东方智慧用来推进叙事,让杰森领悟功夫的奥秘,迅速成长成功夫高手等,但都是浅尝辄止,缺乏动人的描写。

  虽然这样,《功夫之王》的票房在中国肯定还是不会差,因为目前国内观众对大片的兴趣还是停留在看热闹(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合适自己的类型和故事)的层面上,越骂越要看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再说,花一样的钱去电影院,我也肯定会选《功夫之王》,毕竟人家花得钱多嘛,又砸东西又杀人的,要看其他的“室内剧”艺术片,回家看碟就好了嘛。因此这种中外合作的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但水平不应停留在此,更不应该有了干货就不好好弄软件了,试想如果让“鞋拔子”昆汀来导,那多爽!话说回来,这么多中外精英合作搞出来的东西如果还比不上港片黄金时期的作品和好莱坞自己的作品,那还合作什么。

  ...


  (https://www.motanwx.cc/mtk24559/1371509.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