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库 > 网文创作技巧 > 女频资料

女频资料


  1楼目录:

  古代单位换算

  中国古代女子称谓大全

  媒人的七个雅称

  古代各年龄称谓

  古代九毒

  中国古代妇女头饰

  中国古代少女十大定情信物

  中国古代婚俗集锦

  21楼目录:

  世界古代史上女子五种奇特的“献身”方式

  中国古代后宫称谓汇总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种类及其细分

  中国古代男子发型及头饰

  中国古代配饰集锦

  走进古代女子的闺房

  42楼目录:

  古代女子化妆用品

  十九种有毒的花

  【古代单位换算】这个适用于写跟历史有关的小说

  时代单位换算公制换算(厘米cm)

  商1尺=10寸,1寸=10分

  1尺=15。[燃^文^书库][www].[774][buy].[com]【燃文书库(7764)】8厘米,1寸=1。58厘米(以下单位省略)

  战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

  秦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引=2310,1丈=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

  汉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引=2310,1丈=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

  三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42,1尺=24。2,1寸=2。42,1分=0。242

  西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42,1尺=24。2,1寸=2。42,1分=0。242

  东晋及十六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45,1尺=24。5,1寸=2。45,1分=0。245

  南朝与北朝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南朝1丈=245,1尺=24。5,1寸=2。45,1分=0。245

  北朝1丈=296,1尺=29。6,1寸=2。96,1分=0。296

  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96,1尺=29。6,1寸=2。96,1分=0。296

  唐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小尺:1丈=300,1尺=30,1寸=3,1分=0。3

  大尺:1丈=360,1尺=36,1寸=3。6,1分=0。36

  宋元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312,1尺=31。2,1寸=3。12,1分=0。312

  明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裁衣尺:1尺=34,1寸=3。4

  量地尺:1尺=32。7,1寸=3。27

  营造尺:1尺=32,1寸=3。2

  清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裁衣尺:1丈=355,1尺=35。5,1寸=3。55

  量地尺:1丈=345,1尺=34。5,1寸=3。45

  营造尺:1丈=320,1尺=32,1寸=3。2

  很明显,按照唐朝以后的度制,七尺男儿的身高将达到2米以上,这不太可能,但是按照南北朝以前的度制,所谓七尺男儿无非是在1。7米左右,这和现在的人们的平均身高相差无几,所以说,七尺男儿的身高应该是1。7米左右。

  顺便补充说明,中国历史一直都是按照十进制,但是周朝“8寸为尺,10尺为丈,人高11丈,故曰丈夫”。

  【中国古代女子称谓大全】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钗”: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罗敷”:美丽而坚贞的妇女。

  “无盐”:貌丑而又德行的妇女。

  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妇的等级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夫人。

  “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到汉代,列侯的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或妻及妃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现在,“夫人”一词已常被用来作为朋友间问候的客套词。

  “淑人”:宋徽宗时定制。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硕人”:夫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

  “令人”:宋制,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为六品。清明为四品之妻的封号。清又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

  “宜人”:宋代政和年间开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则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

  “孺人”: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宋代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号,则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号。旧时也通用为奴人的尊称。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kun,第三声)”、“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媒人的七个雅称】

  1、伐柯:来自《诗经》

  2、保山:源自《红楼梦》。

  3、媒妁:媒,谓谋合二姓;妁,谓斟酌二姓。

  4、月老:源自唐小说,指向月检书的老人。

  5、红娘:《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侍女。

  6、红叶:源自诗句“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7、冰人:来自《晋书?索传》中的故事。

  【古代各年龄称谓】

  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出嫁女子称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40岁称不惑,50岁称知天命,60岁称耳顺。70岁称古稀,80岁称杖朝。90岁称合耄耋。100岁称乐期颐。

  【古代九毒】

  1、断肠草:能引起呕吐等消化道反应。

  “断肠草”,中草药名为“钩吻”,又叫胡蔓藤、大茶药、野葛、毒根、山砒霜。

  一般情况下,误服钩吻后,10分钟内就会表现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半个小时后就开始出现腹痛,抽筋、眩晕、言语含糊不清、呼吸衰竭、昏迷等症状。据文献记载,当年神农尝百草,就是因为误尝断肠草而死。断肠草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份,喜欢生长在向阳的地方。

  一旦发现类似情况,就应及时就诊,如果时间紧迫,可以先给误服钩吻者灌一些鹅血、鸭血、羊血,这在临床上已经证明有一定的疗效。对于钩吻中毒的治疗还没有什么特效疗法,只有一些常规的洗胃、导泻、利尿、活性炭吸附毒物等方法。误食断肠草可能会导致肠子粘连,腹痛不止,至于断肠草断肠的说法毕竟还是传说。

  补充:有些地方的人有时用它来为家畜驱除肠道内寄生虫,所以少量摄入并不会致死。感谢@Unruin提供。

  后来LZ又查了一下资料,发现钩吻也有着医药价值。很早以前,断肠草就已经被人们认识并应用。“钩吻”毒素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抗炎症、镇痛等方面。“钩吻”的成分用于治疗顽癣、疮肿毒、疥癣都有一定疗效。

  2、乌头:毛莨科植物。

  东汉末年,关羽中毒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其毒即为乌头毒。乌头属在全世界有约300种,中国就有160多种,遍布全国各地,而以西南地区种类最多。

  乌头的有毒成分是二萜类生物碱,其中毒性最大的是乌头碱,只要几毫克就可以让人丧命,而且,它和河豚毒素一样,都是神经毒素,吃下去之后会导致全身神经活动(以及肌肉活动)的紊乱,不痛的地方感到痛,痛的地方感到不痛,肌肉也不听使唤了,心脏也乱跳了,又流口水又拉肚子,最后的死因,不是呼吸中枢麻痹,就是严重心律失常。

  乌头中毒可用甘草100g,土茯苓50g,绿豆50g煮水饮用。甘草能抑制乌头碱的毒性反应,可作为乌头碱中毒的解毒剂。绿豆和土茯苓有清热解毒、利尿排毒的作用,可与甘草合用解乌头毒。如不能配齐三味药,应先及时使用甘草。严重者应及时静脉注射阿托品,能对抗乌头碱中毒后心律失常造成的死亡。另,远志、防风也可解乌头之毒。

  3、砒石:即砒霜。

  急性中毒:口服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大便有时混有血液,四肢痛性痉挛,少尿,无尿昏迷,抽搐,呼吸麻痹而死亡。可在急性中毒的1-3周内发生周围神经病。可发生中毒性心肌炎、肝炎。大量吸入亦可引起急性中毒,但消化道症状轻,指(趾)甲上出现m氏纹。

  慢性中毒:消化系统症状,肝肾损害,皮肤色素沉着、角化过度或疣状增生,以及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可致肺癌、皮肤癌。

  4、金刚石:慢性毒剂胃出血致死。

  文艺复兴时期,用金刚石粉末制成的慢性毒药曾流行在意大利豪门之间。当人服食下金刚石粉末后,金刚石粉末会粘在胃壁上,在长期的摩擦中,会让人得胃溃疡,不及时治疗会死于胃出血,是种难以让人提防的慢性毒剂。

  5、鹤顶红:即红信石,加工后是砒霜。

  自古以来,丹顶鹤头上的“丹顶”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剧毒物质,称为“鹤顶红”或“丹毒”,一旦入口,便会致人于死地,无可救药。鹤顶红也常在小说中出现,但查阅所有书籍,都没有这个条目,鹤有鹤肉、鹤骨和鹤脑可入药,但都无毒,而且都是滋补增益的药。比方鹤脑,可增强目力,使人夜能见物。鹤顶红究竟是什么,查了一些不太正式的文章,说鹤顶红其实是红信石。红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以后就是著名的砒霜。

  6、夹竹桃:干燥的3克就能致死。

  夹竹桃是最毒的植物之一,包含了多种毒素,有些甚至是致命的。在夹竹桃的各个部份都可以找到这些毒素,在树液中浓度最高,在皮肤上可以造成痹。夹竹桃的毒性在枯干后依然存在,焚烧夹竹桃所发生之烟雾亦有高度的毒性。些许或10-20片叶子就能对成人造成不良影响,单一叶子就可以令婴儿丧命。对于动物而言,只要其体重的每公斤有0。5毫克的夹竹桃就可以致命。大部份的动物对于夹竹桃都有不良或死亡的反应。

  7、番木鳖:又名马钱子,窒息而死。

  最初出现头痛、头晕、烦躁、呼吸增强、肌肉抽筋感,下咽困难,呼吸加重,瞳孔缩小、胸部胀闷、呼吸不畅,全身发紧,然后伸肌与屈肌同时作极度收缩、对听、视、味、感觉等过度敏感,继而发生典型的惊厥症状,最后呼吸肌强直窒息而死。

  8、鸩鸩:羽毛有剧毒,浸于酒中即成鸩酒,无救。

  9、见血封喉:树汁剧毒经伤口进入血液。

  【中国古代妇女头饰】1、笄。

  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的长针。古代女子15岁以前,发式通常是将头发集束在头部的双侧,梳成树丫或兽角状,之所以称女孩为“丫头”,其名称就来源于此。从周代起,满15岁,古代女子就被看做成人,如果已经许嫁,便可梳成人的发髻了,这时就需要使用发笄。笄的种类也不少,如春秋晚期的玉笄,宋代的蓝白绞死玻璃笄等。

  跟笄有关的词:笄珈(原指妇人首饰。亦代指妇女);笄珥(古代妇女常用以装饰发耳的饰件);笄导(即簪导。一种首饰。用以束发)。

  2、簪。

  簪是由笄发展而来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多加以珠宝装饰。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借用玉簪。《汉后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多音字,与簪有关时读zhi,第四声),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簪是古代妇女发型中最基础的固定和装饰工具。簪有晚清翠玉透雕盘龙头簪,明弘治宫廷金簪,珊瑚凤簪等。

  跟簪有关的词:簪冕(冠簪与冕服);簪绂(簪,冠簪;绂,丝制的帽带);簪裾(古时显贵所穿着的服饰);

  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遂借以指高官显宦);簪朵(犹簪花,戴花);簪挂(簪花挂彩);簪星曳月(形容佩带光彩耀眼);簪冠(插簪于冠);簪花(戴花);簪菊(古人习俗,于重阳节插戴菊花以避邪延年);簪合(折簪重合。指女子丧夫后再遇意中人而结为夫妇)。

  3、钗。

  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簪与钗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古有唐代白玉凤鸟海棠钗,唐代镏金银钗,日本19世纪的流苏银钗等。

  4、华胜。

  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唐颜师古注:“胜,妇人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西游记一段描写王母形象中提到:戴华胜,佩虎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宝盖沓映,羽掺荫庭。轩砌之下,植以白环之树,丹刚之林,空青万条,瑶干千寻,无风而神籁自韵,琅琅然皆九奏八会之音也。神州在昆仑之东南,故尔雅云:“西王母目下是矣。“又云:“王母蓬发,戴华胜。虎齿善啸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由此戴胜鸟也源于华胜的形象,被称作戴胜鸟,也就是头戴华胜的鸟。

  5、步摇。

  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雀)九华(花)。”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唐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宋谢逸《蝶恋花》词:“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颜。”古有明代镶珠宝玉龙戏珠步摇,明代凤形银步摇等。

  步摇为我国传统汉民族首饰,西汉时在西域地区有其雏形进而吸收创新而来,约在东汉时经燕传入辽西,后又向东传入高丽鲜半岛及日本并对当地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步摇以金银玉石等质地,宋明以来一直流传的头饰。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於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

  6、梳篦。

  理发的用具。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

  梳篦是常州著名的地方特产,相传始于魏晋时期,迄今已1500多年,由于历史悠久,选料制作精细,素有“宫梳名篦”之称。

  “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常州最早叫延陵,这首常州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木梳、篦箕。

  篦梳,又称栉,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的密,用来筚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梳篦还可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并能插于发间作首饰。如唐代银鎏金栉。

  7、钿花。

  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馀碎,取入钿花用。”锺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钿、翠钿、玉钿等。”有清代金累丝点翠福寿齐天钿花,清代铜镀金点翠嵌珠宝翠玉翔凤钿花等。

  8、冠。

  在古代,人们把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其中“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汉代的时候,冠的种类非常多。这里主要所指的是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祥珠宝,明朝妇女出嫁时也可佩戴。

  【中国古代少女十大定情信物】

  1、手镯。

  手镯由来已久,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和位于山东曲阜西夏候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均发现了陶环、石镯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从出土的手镯实物来看,有动物的骨头、牙齿,以及石头、陶器等。手镯的形状有圆管状、圆环状,也有两个半圆形环拼合二成的。

  隋唐至宋朝,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已很普遍,称之为必须臂钏。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周肪的《簪花仕女图》,都清晰地描绘了手戴臂钏的女子形象。这不仅仅限于宫廷贵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热衷。据史书记载,崔光远带兵讨伐段子章,将士到处抢掠,见到妇女,砍下手臂,取走臂钏。可见当时戴臂钏的女子并非少数。

  唐宋以后,手镯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有了高度发展,有金银手镯、镶玉手镯、镶宝手镯等等。造型有圆环型、串珠型、绞丝型、辫子型、竹子型等。到了明清乃至民国,以金镶嵌宝石的手镯盛行不衰。在饰品的款式造型上、工艺制作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手镯虽然被认为是作为手臂的装饰物,是人们最早萌生的一种朦胧的爱美意识,但也有许多科学家认为,手镯最初的出现并非完全是出自于爱美,而是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有关。同时,也有史学家认为,由于男性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镯等饰物有了一种隐喻拴住妇女,不让其逃跑的蛮夷习俗。这种隐喻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着。

  2、缠臂金。

  “绾臂双金环”指臂钏,又称缠臂金,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苏东坡《寒具》诗虽然是写一种叫馓子的食物,但诗中“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的句子更让人联想到一个戴着缠臂金的女子于浓睡未醒中,带出几许醉意的妩媚,由此也可见臂钏为古代女性容色增辉的效果。

  早期臂钏实物多出现于北方地区,通常将金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八圈,并有花、素之分:镂刻有花纹的,称“花钏”,素而无纹的,称“素钏”。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所见都为数道圆环,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钏”字的造形从“金”,从“川”,其中的“川”字即象形而来。

  3、戒指。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让对面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者幸福的戴一辈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

  《太平广记》里说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已忧思而死,二人遂神会于王氏宅中。

  《云溪友议》写韦皋与玉箫相恋,依依惜别时韦皋送给玉箫一枚玉指环,发誓五至七年后来娶玉箫。但后来韦皋违约不至,玉箫绝食而死。再后来韦皋成为西川节度使,知此事后悔恨不已,遂“广修佛像”以赎罪,最后玉箫托生为歌姬,又回到了韦皋的身旁,再续一世的情缘。

  4、耳环。

  我国女性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可知穿耳从三代时起至今不衰的时尚。耳饰又分为耳丁、耳、耳环、耳坠等样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环。是否也因为这首诗让人觉得以耳环为信物透着悲情?元末张惠莲悼念亡夫的《竹枝词》想必也是睹物思人所作:“忆把明珠买妾时,妾起梳头朗画眉。郎今何处妾独在,怕见花间双蝶飞”。

  靖康之难以后,宋徽宗派官员曹勋逃回南宋,让已经成为皇帝的儿子赵构起兵相救,曹勋带回了赵构许多至亲的随身物品作为凭信,其中有赵构发妻的一只耳环,当年康王与康王妃情深爱浓,耳环或许能唤起苟安的赵构解救苦难中亲人的奋发,然而家国巨变,情随事迁,半壁河山尚无力收回,更何况一个“失节”的妻子,可怜的王妃留着另一只耳环,残生唯有望断归路泪空流了。

  5、香囊。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安史乱起,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一行人仓皇西狩,马嵬坡六军不发,唐玄宗牺牲了杨贵妃的生命,让她独自去承担酿成国家战乱的责任。杨贵妃被绞杀后,尸体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复西京以后,唐玄宗派人悄悄将她的遗体移葬,办事宦官发现贵妃的遗体只剩下莹莹白骨一架,唯有临死时佩戴在胸前的香囊还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复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见到香囊睹物思人,当年骊山歌舞的欢乐宛在,伊人的浓爱只留下眼前这只香囊!他把香囊装入衣袖,不禁老泪纵横。八十年过去后,诗人张祜感叹此物此事,写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诗:“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没有人再能为玄宗解开这只小小的香囊了,说不清楚是爱还是恨的情感,除了玉环谁人能解得开呢?

  《晋书贾午传》中记载了贾充的小女儿贾午与她父亲贾充的幕僚韩寿相恋的故事,幽会时贾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赠,不料上朝时韩寿身上的香味被贾充察觉,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后,没有责怪女儿,而是让女儿嫁给了韩寿,并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这西域之香应该由贾午装在自己亲手做的香囊里相赠,才不算辱没了贵重礼物和女儿家的一番情意。

  《红楼梦》里林妹妹也曾给宝哥哥做过香囊,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她的情思。有一回写黛玉误会宝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赌气把正在做的另一个剪了,香囊却是宝玉贴身戴着,怎么会送人?当芳华不再、红雨落尽的时候,见香囊犹见伊人,却只怕宝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6、玉佩。

  古人爱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语。《古诗笺》中释说:“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殷殷地叮嘱女儿些私语,一面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写宝玉和黛玉怄气,将颈上的通灵宝玉一把拽下又摔又砸,惹得黛玉大哭,袭人劝宝玉“你不看别的,你看看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给同林姑娘拌嘴的。”一句话又让黛玉伤心不已,顾不得病抢过玉来,用剪子将自己给宝玉结的穗子剪成好几段。书中有道“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一对痴情的人何苦来这样相互折磨,其实林妹妹的一番情深都在这玉上,宝哥哥怎么会不知道?

  7、同心结。

  《诗源》里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启履箱,取连理线,贯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

  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萧衍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宋代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词。

  言为心声,所谓“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结”这个汉字就象是一张“不舍心怀、情用牢结”的网,却网不尽天下痴儿女故事的万一,目睹神伤。

  8、簪。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

  中国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唐宋时期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众多妇女就是插满花簪的形象。唐代画迹中也有众多满头插簪的妇女形象。《宋书。行志》记载:“宋代元嘉六年民间妇女结发者,.头上有花插簪梳等饰”。宋代陆游《入蜀记》记载当时西南一带的女子头饰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明清时期,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它常是男士送给心仪女子的首选礼物,女子也经常将之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情郎,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就因一支发簪而发生。现在流行的发簪几乎完全复制了古代发簪的外形和用料,金、银等贵价原料依然是女子的最爱。

  9、钗。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10、裙。

  古代的绢称为纨素,而裙是从“裳”演变而来。古时布帛门幅狭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称。古代“裙、群”二字同源,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连接群幅也。汉辛延年《羽林郎》诗:“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关于裙子的情愫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武则天这首《如意曲》,这诗是她为谁写下的呢?一样骞累于千丈红尘和茫茫人海,人世间的女子哪怕豪气干云如武则天看到月光下的桂树,仍旧没逃过夜夜绵长的思念。

  【中国古代婚俗集锦】

  1、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2、换庚谱

  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为订亲的最初凭据。

  3、过文定

  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4、过大礼

  订亲之最隆重仪式,约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5、安床

  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结婚当晚,新人进新房后可让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

  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6、嫁妆

  收到大礼后,女家的妆套须最迟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这批大箱小箱的嫁妆,为女家身份与财富之象征。嫁妆除珍贵的珠宝首饰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丰衣足食)。

  7、上头

  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夕,择定良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时辰,即一小时前),进行上头仪式。这种仪式须由“好命佬”及“好命婆”(分别是男女双方的长辈或亲友,择父母子女健在,婚姻和睦者)在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

  一对新人均要穿上睡衣,女方应选择一个看见月亮的窗口案上,燃起龙凤烛,点起清香一炷,连同莲子、红枣、汤丸三碗,每碗六个或九个、生果、烧肉及鸡心向天参拜。男女双方并要准备尺、镜、剪刀、即所谓“龙头镜、较剪尺”,取其光明继后之意,让“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人梳头,一面梳,一面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上头象征一对新人已步入“成人”阶段,并祝福他们同偕白首。

  8、迎亲

  现今,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新郎在戥串石的陪同下,携着花球迎接新娘。当抵达女家后,第一关便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测试,必要时还加上歌情话,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是”,众姊妹满意后才开门。入门后须留意的地方包括:

  姊妹接过开门利是后,应从中抽出一成至五成封回利是给男家兄弟,上写“姊妹茶点金”。

  新郎应以花球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制花球)。

  新郎顺利入门后,姊妹应以茶点招待兄弟。

  开门后,新娘应由大姐或伴娘带领出来交给其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正式行夫妻见面礼。

  新人先拜天地,再拜祖先。

  新人再向双亲奉茶跪拜(若依照旧式俗例,新人未到男家拜见翁姑之前,不可跪拜。即是新人应站着奉茶给岳父岳母。不过现时已没有这么讲究,想跪便去跪,以示心意)。

  新娘准备两封利是,分别为威旺金及满堂利是,过门后交予家姑。

  9、出门

  在露天地方,由大姐或伴娘撑起红伞护着新娘,意指开枝散叶。大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可加红绿豆),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

  吉时,女子出门时须由大姐背着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足是不可沾地的,否则便会带来麻烦。但现时即使有大姐陪同,也是自行步上花车的。最后上花车前,新娘子应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10、过门

  过门指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拜见翁姑及男家其它长辈。

  11、三朝回门

  三朝回门指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

  ...


  (https://www.motanwx.cc/mtk24559/1372179.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