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库 > 山河梦断 > 第六章 大太监总领五军,宋神宗独断专行

第六章 大太监总领五军,宋神宗独断专行


  北宋时,陕西由于处于宋夏对峙前线,所以被划分为数个战区。王韶收复河湟之后,陕西宋夏前线自西向东被分为“熙河路”、“秦凤路”、“泾原路”、“环庆路”、“鄜(fū)延路”,加上关中内地的“永兴军路”,总共六个战区。这六路地区军政一体,合称为“陕西六路”。此六路的长官被称为经略安抚使,在各自辖区那就是一方诸侯,权威很大。

  宋朝时“路”这个行政区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一个省,经略安抚使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兼省军区司令员,军政一把抓。这个职务是北宋朝廷给予边境战区的特殊安排,这些特区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唐朝那种藩镇制度。

  除去陕西六路之外,宋夏边境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军区——“河东路”,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的大部。河东有两个地标性的要塞,一是“龙城”太原,二是雁门关。这个军区对西要防御夏国,对北要防御辽国,肩负着双重使命。北宋初年赫赫有名的杨家将,就是在河东扬名立万。到神宗这朝,杨家将因为男人战死太多,已经逐渐没落了,反而是佘老太君(“佘”通“折”)的娘家——折家将,人丁兴旺。折氏与西夏皇族的李氏是数百年世仇,从唐末就结下梁子了。所以,他们是对抗西夏的可靠力量。

  在有意无意的人为规划之下,陕西六路犹如一只巨大的铁拳,其中“熙河”、“秦凤”、“泾原”、“环庆”、“鄜(fū)延”这五路是手指,关中的永兴军路是手背。千里之外的帝都,神宗皇帝是这只手的大脑,他要把将西夏死死掐住,捏碎,砸烂。不止如此,河东的兵马也要投入此次大战,神宗要在宋夏边境全面出击,

  元丰四年(1081年),五十万宋军陆陆续续在宋夏前线集结成五个兵团。这五十万大军之中,战斗人员三十四万,后勤人员十六万。将士们们厉兵秣马,等待着神宗的开战指令。如此强大的阵容,浩大的声势,大约只有隋炀帝百万大军东征高丽的阵仗可与之一较高下,但也不完全如此,穿过历史的尘埃,隋朝远征高丽的士兵们多少带着无奈的心情,这样的军队是很难大胜仗的。

  三十年前,名臣范仲淹主持西北军事时,写下一首《渔家傲》“…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那时候的西北边防军连续打了好几场败仗,死伤数万人。后来,在范仲淹的努力下,西北边防军勉强扭转了屡败屡战的局势,但整支军队依然弥漫着悲观情绪。如今,经过河湟战役的洗礼,在王韶的影响下,整个西北边防军都燃烧起昂扬的斗志。这支军队的气质焕然一新,五十万健儿摩拳擦掌,他们要主动进攻。这一次,轮到西夏的党项人做缩头乌龟了。

  不过,就在神宗踌躇满志的时候,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眼前。谁来担当这大军统帅?就在这年六月,一代名将王韶病逝,享年五十二岁。河湟之役以来,王韶一直是神宗心目中最佳的统帅人选。神宗筹划着让王韶担任攻灭夏国的主帅,这个想法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定下了。如今王韶忽然就病死了,而且死的颇为凄惨,“发病生疽,洞见五脏而死”(《东轩笔录》卷十五)。要知道王韶可以一个学者型游侠,在青藏高原都活蹦乱跳的,身体好的很呐,怎么就病死了呢?

  王韶之死并非偶然——他是郁闷而死的。他的死亡之路,自从离开西北边疆,就已经注定下来了。这个足智多谋的将军并不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当他被提拔到中央担任枢密副使,最先和他闹翻的居然是王安石,他曾经的亲密战友和政治盟友。这两人的个性都太过强烈,由于王安石重用、信任了一个王韶厌恶的下属,因为这样一件小事,这对变法派的文武二台柱之间,爆发了无法调和的冷战。王韶三番五次的写辞职报告,要回家孝敬老母亲,终于离开了中央,退出了军队。两个老哥们之间怄气了好几年,等到王安石也被罢去宰相的时候,王韶终于反省出了自己的偏执和冲动,大家都被坑了。处江湖之远的王韶在抑郁之中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几年,终于暴病而亡。

  神宗完全没有料到,一代名将王韶,会这样抑郁而终,窝囊的死去。他本以为,王韶就算不在朝廷,也应该随时响应他的召唤。他的心中始终为王韶空置着大军统帅的岗位,没想到在这大战在即的节骨眼上,关键人物说没就没了。

  神宗的战略计划是“分进合击”:五路大军按照规定时间先后出发,沿途各自扫清障碍,最终会师于灵州城下,然后大军合力,一举攻占灵州(今宁夏灵武)。“分进合计”这套战法并非是他的首创,汉武帝对付匈奴也是如此用兵,既然在历史上有成功的先例,神宗五路进兵之法在战略上并无不妥之处。至于说这大军统帅,神宗其实是有备胎的,这个人的名字叫李宪,是一个太监。

  河湟战役期间,李宪一直是王韶的监军。他比王韶小三岁,基本是同龄人。李宪在太监之中可谓是身怀大志,他是有军事天赋的,从年轻时起就一直在各类前线地区担任为皇上跑腿。在王韶年轻时游侠陕西的那些年,李宪也没闲着,他长期活跃在宋辽边境走访军情,那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人士。后来的历史证明,如果李宪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他的成就或许不会比王韶差。

  神宗皇帝想让李宪这个太监担任五十万大军的主帅,文官集团炸了锅。好些个老家伙激动地白胡子颤巍巍,嘴角抽筋,他们不爽李宪已经很久了,甚至有人已经上书皇帝,请神宗务必要把李宪给宰掉。文官们认为,让一个太监掌握军权,汉唐之际宦官擅权的惨剧必将重现,我们一定要阻止这种悲剧!

  神宗接到请杀李宪的奏章,并没有什么反应。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帝王了,神宗非常清楚:李宪不是过朕的一条走狗,如果这个太监胆敢有什异动,朕有一百种方法弄死他。所以,虽然文官集团对太监掌兵众意汹汹,在神宗的帝王意志之下也只好委曲求全。

  这其实王安石变法带来的后果。变法运动大大提高了皇帝的权威,强化了君主专制,让神宗真正实现了“独断专行”。宋朝立国以来的所谓“祖宗之法”其实就是两个核心内容:一是对武将严防死守,二是与士大夫(文官)共治天下。所以,神宗之前的宋朝皇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一言九鼎,皇帝在发号施令之前,必须要充分考虑文官集团的意见,有时候甚至不得不向文官集团妥协。与此相对应的,许多的文官都以和皇帝叫板为荣,甚至经常干预皇帝私人生活(知道为啥皇帝喜欢任用太监了吧)。经过王安石变法的一顿权力乱斗之后,许多有威望、有个性的老臣们都被整的提前退休,而新法又减少了许多制约皇帝的制度设计,这就给神宗创造了独断专行的土壤。

  什么叫做独断专行?那可不止是任用一个太监这么简单。我们看一下这五路大军的统帅,他们分别是:统领熙河、秦凤两军的李宪,统领鄜(fū)延军的种谔,统领环庆军的高遵裕,统领泾原军的刘昌祚,以及统领河东军的王中正。

  五路统帅之中,李宪、王中正都是太监,他们是神宗身边真正的奴才。高遵裕是神宗母亲高太后的叔叔,也就是神宗的外叔公,历史上对他这类人有个专业名词:外戚。种谔是名将种世衡的儿子,种家将的二代头领,但他们家原先是文官系统出身,后来才转任武职,并不是杨家将、折家将那类武士之家,可以算作文官。五路统帅之中,只有一个刘昌祚是职业军人的后代,然而,他虽然是一路大军的统帅,却接到皇帝圣旨,要服从王中正这个太监的节制,也就是说,他是个没有决策权的傀儡。

  这个人事组合是不是有点奇怪?一场投入举国之力的战争,一场意图灭亡他人国家的战争。实际操作人是两个太监、一个外戚、一个文官、一个武将。这个团队从组建伊始,内部就是矛盾重重的。

  身为名将之子,同时本身又是名将的种谔完全看不起李宪,他认为李宪是沾了王韶的光,而李宪其人并无才略。种谔和王韶是同一类人,他们都是学者型的游侠,个性张扬,只能领导别人而不能被人领导。而且,这一次的五路伐夏,最早就是种谔策划的!是他最先打探到西夏内乱的消息,还写了一份详尽的作战计划。种谔带着这份精心炮制的作战方案进京,向神宗皇帝当面汇报,告诉皇帝说,他要把西夏国主像抓小鸡仔一样,提着胳膊拎回来。神宗能下定决心出兵,很大程度上是收到种谔的鼓动。

  种谔的年龄上只比王韶大三岁,但是资历要比王韶老的多。在王韶还在南方某县城当办公室主任的时候,青年种谔已经是“知清涧城”,也就是要塞司令员那样的高级军官,而且取得了逼降西夏上万精锐部队的辉煌战果。当然这点成就和王韶的河湟大捷相比不免有些失色,但现在王韶不在了,凭什么不让他种谔来挑大梁?反而要他配合一个死太监?

  矛盾不止如此,同样身为太监的王中正也不服李宪。大家都是太监,我的才能也不比你差的,凭什么你就能当主帅?你也就是命好,沾了王韶的光。

  刘昌祚对外戚高遵裕其实也是很不爽的,但是宋朝有打压武将的习惯,身为职业军人的刘昌祚倒是习惯了对各种上级委曲求全。后来的历史证明,刘昌祚是个非常顾全大局的人。他或许是这次行动五人领导小组中,唯一一个严格遵守命令的将领。

  这就是神宗独断专行的后果。五大兵团的司令官,出于各自的利益和意气,互相之间貌合神离,从一开始就为整个行动埋下了重大隐患。这个严重的问题不是没有人发现,然而神宗却并不理会。

  元丰四年(1081年)八月,北宋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动了。

  ;


  (https://www.motanwx.cc/mtk48714/2585630.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