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库 > 铁血魏晋南北朝 > 第一百零六章 铩羽而归 下

第一百零六章 铩羽而归 下


  (加我微信公众号“猎户星座”可以免费收到手机推送的历史故事哦。对这个连载有啥看法,还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微信号找我啊。)

  上回我们说到元宏带领北魏军主力云集钟离城下。一场攻坚战立即就地展开了。可我曾经多次用围棋术语解释过战争中“敌之要点乃我之要点”的道理,南朝军事将领当然对于钟离的战略地位了熟于心,在多年的经营中,自然钟离城会修建的无比坚固,虽然比起先前我们多次提到的彭城有所不如,但它依靠淮河、濠河之险,对付北魏的铁甲骑兵也是不落下风。

  史载北魏大军就此困顿在钟离城下,久攻不克,伤亡惨重,士气渐渐转衰。公元495年春3月,随着春汛的到来,淮河水位如期上涨,而南齐帝国北上援助钟离的水军已经沿淮河西进,大有切断魏军退路之势。此时此刻,元宏不得已在钟离城附近淮河两岸修筑营垒,同时在淮河中央的邵阳洲(淮河中间的冲击小岛)上也修筑营垒,并用栅栏连接3营,来打通两岸联系,并以此来切断淮河,阻挡南齐援军。但事与愿违,战争不是过家家,如果你违反了客观规律,就一定会被狠狠惩罚,当春汛来临,河道通畅之时,南齐军补给充足,而水战又不是魏军所长,南齐右卫将军萧坦之派军主裴叔业对魏军在淮河两岸新修筑的2个营垒发动攻击,全部攻克,魏军的“切断淮河计划”就此泡汤。

  此时,北魏帝国在淮河南岸钟离城下还驻扎着大量野战军主力,孝文帝元宏于是计划在淮河南岸重新构筑营垒,做长期驻军打算。并用诏书询问相州州长高闾的意见。

  高闾在战前就是阻战派,见皇帝询问,立即上书发表意见:“敌人土地东西辽阔,在淮河南岸修筑营垒,补给难以保障,如驻军稀少,势必又难以支撑。当年世祖皇帝拓跋焘以排山倒海的威力,率数十万精锐南下(参考“瓜步之役”),在没有攻克支点大城市时,后来班师回国,也没留下一兵一卒,把一条最小的街道并入领土。如今,我们的困难比当年还要加倍,天气即将转热,雨水还要增加,希望陛下追随世祖脚步,反转车轮,先行全力经营新都洛阳,充实战力,观察形势,只要我国内部和睦,南方的敌人迟早会归顺我们!”

  史书的记载,乍一看似乎魏孝文帝此时举棋不定,向大臣问计,其实元宏向远在天边,并未随军南征的“阻战派”高闾问计,其实已经表明了他心生退意,“问计”本身就是给自己未来的“撤兵”找个台阶下下。高闾建议退军,元宏自然顺水推舟,下令魏军全线回撤。

  故事讲到这儿,大家可能会疑惑,魏军已经兵临城下,围困了寿阳以及钟离,为啥就这样轻易回撤呢?原因当然不止远在相州的高闾所说的因素,这次退军的直接导火索却是一个月前,元宏无比信任的王肃(自比孔明的南齐降将,参考“我的中国心”)以及前刘宋帝国九王爷刘昶统帅的中路军在义阳城下打的一个大败仗……

  义阳(河南省信阳市)是淮河上游一个军事重镇,虽然地位没有寿阳、钟离那么重要,但是它扼守淮河上游,距离魏军中线攻击出发地悬瓠城(河南省驻马店市)十分接近,如果魏军不能拿下义阳,当南齐水军纵横淮河之上时,义阳驻军随时可以攻击悬瓠城,从而从侧翼打击魏军补给线,威胁淮河南岸兵团主力的安全。

  《资治通鉴》记载,早在公元495年2月,北魏刘昶和王肃兵团就在猛攻义阳,可惜攻击难以奏效,虽然北魏中路军号称二十万之众,把义阳围困的水泄不通,连日攻打,但义阳就是屹立不倒,渐渐地魏军士气受挫。更加严重的是,南齐帝国镇南将军王广之的援军已经近在眼前了。可此时情形却是“麻杆打狼两头怕”,王广之踌躇不敢前进,这时随军黄门侍郎萧衍请战,于是王广之把全部精锐配属给萧衍,当晚攀登义阳西南的贤首山。刘昶、王肃不知萧衍底细,不敢进逼。第二天天明,义阳守军得知援军到来,于是出城突击,同时顺风放火,萧衍则率军从外围攻击,刘昶、王肃大败而归。请大家记住萧衍这个名字,数年后,就是这个萧衍篡夺了南齐的花花江山,成立了南梁帝国,而萧衍则成为鼎鼎大名的梁武帝,此乃后话。

  而我们流亡到北魏帝国的原刘宋帝国九王子刘昶就像是北魏军的灾星,每次南下作战,都是刘昶这里掉链子。不过这有可能是因为刘昶率领的是“刘宋复****”,兵源应该多来自南方怀念刘宋帝国的汉人和旧部,在如今萧齐帝国眼里基本算作“伪军”,所以战斗力并不强。就像抗美援朝时,我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每每也是拿“南韩伪军”开刀,从而撼动联合****的整条战线一样,南齐军队估计也是“柿子捡软的捏”,抓住刘昶狠揍,从而逼迫北魏全线撤退。此次惨败之后,刘昶郁闷愤恨,不久病死彭城,刘宋帝国的“复国大计”也随着刘昶之死落花流水而去了。

  刘昶、王肃领衔的北魏中路军在义阳城下的惨败,导致元宏此次南征的形势恶化起来,义阳的南齐军随时可以威胁北魏帝国淮河以南军队的补给线,寿阳、钟离的魏军此时已经身处险境。

  史书记载元宏此时心有不甘,还想南下长江,完成其高祖拓跋焘饮马瓜步山的壮举,但是从钟离南下不久,帝国司徒、长乐公冯诞(冯太后的侄子)病死在钟离城下,于是元宏连夜返回钟离大营,抚摸冯诞尸体,嚎啕大哭,直到天亮。冯诞和元宏年龄相仿,从小就和元宏一起长大,吃在一起,玩在一起,学在一起。冯诞之死,给元宏精神上以巨大打击,而此时义阳战场溃败的消息估计也已经传到钟离城下,于是孝文帝诏书高闾问计,之后取消南征,率军主力北归实乃是心思凌乱之后的无奈之举。

  可此时春汛已经来临,元宏想回家还要问问萧鸾答不答应。南齐水军得理不饶人,准备封锁淮河,而且部分齐军已经登上淮河中心小岛,占领码头,眼看就要把魏军包围在淮河以南。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史载此时元宏在军中招募敢死队:“能击破小岛齐军的,直接擢升为直阁将军!”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鲜卑人奚康生应征,率领敢死队捆扎大量木筏,上面点火,一齐冲入南齐舰队,敢死队员顶着烈火,冒死冲入齐军阵中冲杀,南齐登岛部队最终崩溃了。元宏当场擢升奚康生为直阁将军,并立即率领军主力沿着奚康生拼死杀出的血路,渡河北归,同时派出前将军杨播断后,保障大军安全回撤。

  本篇开篇描写的前将军杨播断后的壮举就发生在此时。在一众北魏将领不顾一切的拼杀下,皇帝元宏才得以安全北撤。而驻守在邵阳洲的一万魏军最终还是被南齐水军封锁在岛上,竟然靠和南齐军谈判,用战马换出路,才保得一命。

  随着元宏率领的帝国主力的后撤,其余各路军队当然孤木难支,纷纷陆续撤回国内,元宏此次南征终以失败告终。高傲的北魏帝国,自建国以来,东征西讨,南征北战,而我们的孝文帝元宏却成为了帝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于军事上的惨败而被迫撤兵的皇帝(只包含皇帝御驾亲征的战役)。

  从军事上看,元宏由于“曹虎投诚”这个偶然事件,不顾大臣反对,于12月发动全面战争,就已经未战先败了。我在“新隆中对”曾经分析过,南北方由于地形气候的差异,北方机动骑兵如果不能在春季南方河流上涨时取得阶段性进展时,就不得不撤回到攻击出发地,以防止被南朝水军切断后路。而元宏的南征开始于12月,本身就没有给全面战争留下足够的时间。他不顾战争中的规律,惨败就是必然结果。

  从政治上看,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改革”已经把帝国国内政坛搞得鸡飞狗跳,而他又马不停蹄地主导了一场“充满理想主义”的南征,公正点讲,如果南征获得大胜,当然可以转移国内由于“汉化改革”已经激化的矛盾(元宏如此着急南征没准也有此初衷,但他实在高估了自己的国力和军力)。但元宏走的太过急躁,给北魏帝国选择了一道不可能完成的考题,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不用讲,此时灰头土脸铩羽而归的孝文帝的威信也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帝国朝堂之上一股针对皇帝“汉化改革”的不满情绪也已经孕育了太久,反抗改革的“****”们蓄势待发,即将以“叛乱”的形势爆发出来,帝国政坛将何去何从,我们下回再说。

  ;


  (https://www.motanwx.cc/mtk51031/3396638.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