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库 > 刀尖上的大唐 > 第二百九十三节 陕郡败退

第二百九十三节 陕郡败退


  所谓一样风景两样情怀,高仙芝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奔波,而唐玄宗李隆基的心情却变得好多了。复制网址访问如您已阅读到此章节,请移步到小說Ыqi.me阅读最新章节

  李隆基心情好是因为见到了他愿意看到的东西。

  兵部报来了招兵人数清单,赫然列着11万的巨大数字。尽管设想了很多的结局,但这个数字是李隆基没有预料到的,因此,他的心情是无的畅快,洛阳失陷带来的焦虑因此一扫而空。

  唐玄宗李隆基欣喜不已,他赐给长安11万新兵一个响亮的名字“天武军”,顾名思义,也是天子的子弟兵。

  在这一刻,唐玄宗李隆基的心情放飞了,11万天武军,是一个足够庞大的数字,大约和安禄山进攻原的数字旗鼓相当,加各地的府兵,用不着调动各地节度使的军队,朝廷军队的人数已经远远高于叛军了。

  战争如果仅仅是数字大小的游戏,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已经赢了,而且以压倒优势赢了。

  战争是智力和勇气的博弈,需要的是将士们的舍死忘生!在外历史,有数不清的例子证明,实力弱小的军队能够击败强大的对手。这一点毋庸质疑,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还有李世民指挥的虎牢之战。可惜的是,李隆基没有看明白这一点,他现在已经以为自己要赢了。

  是抱着这样的心情,唐玄宗李隆基下达了诏令,命令集5万大军,由副元帅高仙芝率军东征。

  唐玄宗李隆基如此萌萌哒,是不是自欺欺人呢?

  历史告诉我们,确实如此。然而,唐玄宗李隆基信心满满,但作为军队主帅的高仙芝,他的心情可没有那么美丽了。他在兵部拿到了令牌,检阅了部队,很清楚自己率领的5万大军是什么德行,军成分非常复杂,有飞骑、矿骑,府兵,还有滥竽充数的天武军。

  这样的军队无法战斗,无论如何需要训练和磨合,然而,军情紧急,高仙芝只能带着这样的军队战场。但是,高仙芝的苦难不仅仅只有这一个,在他的军队即将出城的时候,伟大的唐玄宗李隆基又给他添堵了。

  按理说,这样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但是,唐玄宗李隆基认为这支军队天下无敌。有了安禄山的教训,一支无敌的军队掌握在外族人手,这是十分让他不放心的,因此,又把他所信任的边令诚派到军任监军。

  唐玄宗李隆基被安禄山骗的疑神疑鬼,他现在改弦易辙,重点防范异族将领,看到异族将领犯疑惑。如果不是用人之际,他才不会使用高仙芝呢。

  这一段时间,高仙芝非常讨厌边令诚的贪婪和不顾一切,不过,朝廷的命令不可违抗,高仙芝没有办法,只好派人将边令诚迎入了军。

  在冬天即将过去的时刻,高仙芝率军从长安出发,开赴前线。

  在寒风凛冽的时刻,河南河北接连落入叛军之手,唐玄宗李隆基已经意识到了情况危急,因此,他很重视这次军事行动。在大军即将开拔之际,亲自在勤政楼为高仙芝等人举行宴会,一再叮咛嘱托。

  酒足饭饱之后,唐玄宗李隆基意犹未尽,亲自到望春亭为远行的大军送行。

  唐玄宗李隆基虽然老迈,但也知道,战场的事情不可预料,朝廷一定要有下一步。在送走了高仙芝的大军以后,命令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组建新的军队,随时准备接应高仙芝的军队。

  但是,哥舒翰不干了。

  哥舒翰现在很生气,唐玄宗李隆基宠幸安禄山,一直将他晒在高粱地里,现在,安禄山造反了,才想起自己。不过,他深知,作为藩镇,抗命没有好下场的,他也没有叛乱的打算。但是,他和安禄山仇深似海,这么算了可不是他的风格,因此,他向朝廷报告,安禄山的族兄安思顺有反心,要求唐玄宗李隆基严肃处置。

  按理说,下级对级唯有服从,而不能要挟,实事求是地说,哥舒翰这是**裸的威胁朝廷,足够挨一刀的。时至今日,唐玄宗李隆基现在已经得罪不起任何有军权的藩镇了,对于哥舒翰的无理要求,也只有认账,于是下达诏令,将朝廷的户部尚书安思顺,太仆卿安元贞“皆被赐死,家属徙于岭外。”

  不得不说一下安思顺了,他在阿布思反叛之后,与北庭都护程千里采取联合行动,派遣部将浑提偏师深入葛逻禄部,经狐媚碛略特罗斯山(这个地点没找到,应该在新疆,只是猜测,见谅),大破阿布思部众,程千里将阿布思押送京城,斩首示众。

  阿布思祸乱边境,屠杀大唐军民,制造了无数的惨案,确实死有余辜。击败阿布思的叛军,这是安思顺在朔方任的大功之一。

  安思顺是安禄山的族兄,实际没有血缘关系。实事求是的说,安思顺以军功起家,忠于朝廷,为大唐朝廷做出了足够多的贡献。不仅如此,为了自保,急于撇清和安禄山的关系,曾多次向朝廷反映安禄山以后必然要造反。现在,因为唐玄宗李隆基得愤怒,无辜被杀,因此,“天下冤之。”

  安思顺被杀,是窦娥还冤的冤案!

  在唐玄宗李隆基进行残酷的阶级报复的同时,高仙芝告别了长安,率军开拔到陕郡(治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他将在这里筑起一道防线。

  陕郡是水陆要冲,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设立防线,可以延缓叛军进攻的脚步,可以说,唐玄宗李隆基的这一步棋还是足够精准的。

  在这里,高仙芝再一次看到了封常清。

  几乎与李、卢奕等三人从容赴死同时,败军之将封常清率领残兵败将退到了陕郡。

  到了陕郡一看,这里已是一片兵荒马乱,陕郡太守窦廷芝顾不得守土有责,已一竿子逃往了河东,躲了。领导以身作则,别人自然照猫画虎,整个城市开始了胜利大逃亡,不分当官的和老百姓,能跑的都跑了,没跑的要么是腿脚不好等死,要么是脑袋长包发傻。

  封常清在陕郡防线下下一看,心里凉了半截,陕郡城防年久失修,城碟破败,护城河都几乎让淤泥填平了。

  失去了城防工事,屡战屡败的唐军无法抗拒叛军锋利的马刀,再一次失败是毫无疑问的。

  聪明人不会等死,封常清是聪明人的极品,他在一瞬间做出了决定,于是打算逃了。正在他收拾行装的时刻,高仙芝的军队到了。

  多日不见,两兄弟在此等场合相见,酸甜苦辣咸什么的,“咕咚咕咚”冒泡,那种心情甭提了。

  事已至此,没有功夫儿女情长了,捞干的说吧。封常清对高仙芝说道“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寇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郡不可守,不如引兵先居潼关以拒之。”

  实事求是的说,封常清已经从最初的轻视叛军的判断清醒过来,能够冷静的判断当前的形势,这在当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确实是明智之举。

  高仙芝听了封常清的详细汇报,知其所言非虚,心里想到,叛军实力强大,而自己手的杂牌军根本无力抗拒。更让他担心的是,如果一定要停留在这里,唐军实力不济,唯有退守孤城防御,叛军完全可以放弃攻城,直接从城下通过,迅速到达潼关。

  一旦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陕郡据守的意义失去了,长安也危在旦夕。

  高仙芝迅速做出了决定,命令打开太原仓。

  太原仓在陕州,为部重要的转运仓库,由江淮运来的租税,都存于此地,然后转运至关,到天宝年间,天下富庶,太原仓也聚集着大量粮食财物。高仙芝当时下令开仓,取出钱和绢布分给将士,其余放火烧掉,以免为叛军所用。

  但是,高仙芝的决定遭到了边令诚的激烈反对,他认为,陕郡城墙尚在,只要军力部署得当,安禄山的叛军要在短时间拿下陕郡并非易事,因此,强调要军队留下作战。

  边令诚冠冕堂皇,实际藏着个人的私心,他的老家在洛阳,父母兄弟都居住在洛阳城,因为家大业大,一时没有来得及撤出,现在生死未卜,他恨不得立刻击败叛军,一股气跑到洛阳,找到自己的父母兄弟。

  封常清很看不边令诚不懂装懂的嘴脸,不客气的问道“监军大人,如果叛军以一部监视陕郡,其余人马越城而过,攻击潼关,那么我军将如何自处?”

  封常清问到了点子,边令诚再糊涂也明白,这些军队坚守城池或许还有活路。如果真的发生了封常清说的事情,潼关必然危急,唯有回军救援。在城外野战,唐军根本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

  不过,尽管边令诚同意高仙芝的决定,但他没有忘记唐玄宗李隆基关于固守陕郡的叮嘱,因此坚持唐军不能撤离,一定要在此地固守,阻击叛军。

  封常清急了,情况无危急,边令诚这厮竟然如此混账,忍不住一股怒气,脱口骂道“边令诚,朝廷处在危机之,如果叛军攻破了潼关,长安无险可守,必然陷落,这个责任你负得了吗?”

  边令诚平时在军养尊处优,虽然封常清为人高冷,但对他还是足够客气的,今天见了封常清发威,顿时感到一激灵,没有话说了。

  不过,在这一刻,边令诚彻底恨了封常清。

  高仙芝看到边令诚草鸡了,于是下令,全军撤离。

  自古以来,最能考验将领指挥能力的军事行动是撤退,特别是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

  高仙芝是有再大的本事,也没有办法让军队保持队型,因此只好听之任之。

  高仙芝的军队像是赶大集的农民,闹闹哄哄的向西撤退,5万多人的队伍,竟然绵延成数十里。

  唐军正在撤退途,途被叛军安禄山部将崔乾佑追及。

  叛军铁骑突出,官军一触即溃,漫山遍野的逃亡,“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数百里”。

  高仙芝输的一塌糊涂,甚至在函谷关旧址以西的长平仓都没有停留,只是放了一把火,将数十万斛军粮毁于一炬。

  边令诚在亲兵的保护下突围成功,但刚刚搜刮来的值钱东西都丢了,因此,将怒气发在封常清的身,心里暗骂****的,等老子得着空儿再收拾你!那时候你知道,老子没了家巴事儿也是爷们!


  (https://www.motanwx.cc/mtk7185/4503908.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