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库 > 刀尖上的大唐 > 第三百二十二节 安庆绪逊位

第三百二十二节 安庆绪逊位


  唐军击败了叛军,收复了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取得了毋庸置疑的胜利。[燃^文^书库][www].[774][buy].[com]复制网址访问从另一个角度看,叛军败得没有任何的悬念,几乎输掉了裤子。这一胜利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疯狂的扩散,迅速的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这是苦难深重的人民盼望了太久的消息,以至于举国欢腾,大唐朝廷为之震动。

  对于这样的历史时刻,朝廷无动于衷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任何的表示,必然会因此伤透了将士们的心。因此,不管出于任何目的,大唐朝廷都应该高调进行宣传。

  实际上的情况没有出现意外,在唐肃宗李亨的亲自主持下,大唐朝廷召开了表彰会,很多有功的将士得到了提拔。李嗣业的功劳最为显赫,以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卫尉卿,虢国公,食邑200户。

  大唐朝廷迅速的鼓舞了士气,唐军将士求战心切,急于在表彰会后扩大战果。

  在这样的心理因素驱动之下,各路大军云集黄河两岸,准备发动对叛军的最后攻击。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北方的雨季还没有完全过去,现在道路泥泞,物资运输困难,实在不是打架斗殴的好时光。不过,唐肃宗李亨已经等不及了,派遣郭子仪节制8位节度和一位指挥使,号称“十节度”,率领步兵、骑兵20万,进攻安庆绪盘踞的相州,彻底扫清叛乱势力。

  毫无疑问,这些军队是大唐朝廷的全部资产,唐肃宗李亨再也拿不出更多的东西了。当然,李亨对于这么多的军队归郭子仪指挥是不放心的,任命宦官鱼朝恩为军容使,帮着他看住军队。

  这时,从双方占有的地域和人力区分,唐军占有绝对优势,具备了胜利的基础。但是。叛军仍然有一定的实力,对唐军的威胁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实际上的情况也是这样,安庆绪逃到邺郡的邺城时,虽然整个叛军体系分崩离析,但他手中依然有7个郡,总计60多个城池。

  这些城池都在反叛势力相对强大的河北,城池的防御功能犹在。兵员、兵器、辎重、粮食应有尽有,这些都是支撑战争进行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换一个有经验、有野心的人经营。这些都会成为争夺天下的筹码,起码能形成不容忽视的割据力量。

  在这样的时候,不管换了谁,都应该励精图治,收买人心,尽快的整治好力量,以备继续战斗。然而,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对这些生命攸关的准备。安庆绪却对这些不以为然,在那样危急的情况下,依然不思进取,最在乎的还是个人享受,只求每天能喝个痛快,玩的开心,仅此而已。

  叛军处在危险时刻。看到安庆绪不思进取的态度,叛军将领们开始为自己着想了,秘密串联,准备向唐军投降。

  在危急关头是最容易出现叛逃的时刻,安庆绪尽管吃喝玩乐,但还保持着这一份警惕。很快的。他就发觉下面的很多官兵秘密商议归顺李唐朝廷,于是,就把各级将领和士卒全部进行调换,纵容将士们自相屠杀,叛军归顺的念头才瓦解了。

  安庆绪在安禄山的几个儿子中,还是属于比较有头脑的一个,他之所以能如此心安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手中还有筹码。这就是大将蔡希德。

  蔡希德是安禄山的老部下,年轻时当兵,就在安禄山手下干,一干就是三十年,安禄山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也投桃报李,对安家忠心耿耿,没有二心。

  最让人称道的是,蔡希德不仅有谋略,而且善于指挥用人,麾下都是精兵,很能打。

  蔡希德的族籍不详,胡人出身的可能性大,以英勇善战闻名于叛军,虽然在太原城下,他被李光弼打得一败涂地,但也并没有完全折损他的锐气。

  当时,安庆绪逃离洛阳,手下无兵,蔡希德为了援救安庆绪,率本部军队从上党直奔邺郡,叛将田承嗣等人也率兵来援,叛军军势复振。

  安庆绪北逃时,河北平原、清河二郡的太守杀死叛将,归顺朝廷。758年3月,蔡希德与叛将安太清攻克二郡,将两名太守处死。4月,蔡希德又与叛将崔乾佑率兵二万攻河内,不克,于是退回。

  有了蔡希德,叛军就有凝聚力,一时半刻之时还不能被打败。但是,蔡希德为人比较正直,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包括安庆绪手下的一些大臣。

  这一点很正常,有能力的人,一般来说都很孤傲,对那些小人不假言辞就很正常了。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蔡希德引起了安庆绪手下大臣的嫉妒,因为蔡希德经常劝说安庆绪要振作起来,引得安庆绪不耐烦。他手下的西京留守,叛将张通儒借机造谣生事,整天的在安庆绪的耳边说蔡希德的坏话。

  现在叛乱如潮,安庆绪变得有些神经质,马上相信了张通儒的恶意诋毁,因此,下达了一个无比混蛋的命令,命人将中流砥柱蔡希德剁了。

  安庆绪在最不应该的时刻干了最不该干的事,剁了蔡希德,邺城的军心发生了化学反应,蔡希德麾下数千名士兵一哄而散,再也不肯给安庆绪卖命。与此同时,目睹蔡希德悲剧的将领们也都心凉了,从此与安庆绪保持着距离。

  这些都是军队离心离德的征兆,安庆绪有些后悔,但为时已晚,只能硬着头皮将另一位大将崔乾祐扶上,任命崔乾祐为天下兵马使,总管邺城内外的军事行动。

  安庆绪病急乱投医,任命了一个十分不适合当领导的人。崔乾祐击败了哥舒翰,堪称一代明将。但他身上的弱点也是十分明显的,秉性执拗乖僻,对待将士们不仅刻薄寡恩,而且冷酷无情。

  崔乾佑性格上的缺陷如此严重,如果仅仅当一个将军没问题,甚至统帅一支军队也没有大碍,但是,让他玩转整个帝国的军事,这就勉为其难了。

  果然。叛军将士们并不服从崔乾佑的指挥,整个军队人心惶惶,邺城风雨飘摇,将领们都在为自己的后路想办法。

  唐军在邺城门外挑战,安庆绪决定反击,将所有的叛军集合在一起,共有7万之众。

  安庆绪将7万大军分成了三部分。崔乾祐指挥上军,田承嗣指挥下军。安庆绪自己统帅中军。

  战斗一开始,叛军率先发动了攻势。

  叛军投入了战斗,猛烈的攻击唐军前队,在这个时刻,唐军各个节度使的军队互相不能配合,导致唐军出现了巨大的混乱。

  叛军一击得手,立刻挥动骑兵追击,唐军再也顶不住叛军的攻击,四散奔逃。

  叛军得到了安禄山的真传。惯于中心开花的打法,叛军没有追击奔逃的唐军,而是集中主力,猛烈突击到唐军大营。

  在叛军凌厉的打击之下,唐军的中军警卫部队四散逃了,叛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的抵抗,很快就冲进了唐军大营。

  这时。一个诡异的情况发生了,唐军中军大旗无风自倒,随着大旗落地,震天撼地的战鼓声响彻云天,一支唐军突然杀出,拦腰斩断叛军。

  郭子仪具有卓越的军事天才。他很清楚唐军的弱点,因此,未雨绸缪,事先埋伏了3000名弓箭手等候叛军。

  唐军伏兵突然出现,浓密的利箭遮蔽了天空,叛军顿时伤亡惨重,谁也不玩了。纷纷撤退。

  一招得手,郭子仪立刻命令树起中军大旗,命令唐军全线反击。

  20万唐军全部投入战斗,漫山遍野的追逐着叛军,杀声震天,叛军死伤惨重,残兵纷纷逃入邺城躲避。

  唐军在城外野战消灭了叛军主力,立刻四面合围,竖起云梯,强攻邺城。

  安庆绪不甘心,马上组织人马在邺城附近的愁思冈反击,然而,这又是肉包子打狗,一仗下来又被斩首3万,生擒1000。

  接连失败,安庆绪的资产大量缩水,只能坚守邺城,当起了缩头乌龟。

  唐军得理不饶人,架起云梯四面攻打。在此危急时刻,安庆绪总算振作起精神,亲自带兵抵抗。

  尽管邺城内的叛军不多,但这些人都是死硬分子,唐军一时不能破城。

  郭子仪改变了战术,打算困死邺城。命令军队修筑了3道城墙,挖了3道战壕,将邺城围的水泄不通。

  为了便于观察敌情,郭子仪命令建设了高大的瞭望台。

  唐军打算长期围困,因此,工程十分宏伟,楼橹望台的雄伟气势,自古以来不曾有过。

  不过,唐军的围城行动注定任重道远,因为他们面对的邺城是河北古城,是曹魏的都城,以后,后赵、冉魏、北燕相继在这里建立了都城。

  经过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经营,邺城城高壕深,易守难攻。

  或许是老天爷都厌恶安家的丑恶,狠狠给了安庆绪一闷棍。恰在此时,秋雨连绵,河水暴涨,郭子仪命令掘开漳河河水,放水去灌城脚。

  你想啊,漳河是西门豹治邺时疏浚的河流,水流湍急,自古就很有名。河水掘开,犹如洪水猛兽,邺城内地下水猛涨,口口井都大水横流。

  不过,漳河水让叛军倒了大霉,唐军也没好到哪儿去,运动同样困难,能够涉水作战的军队不多,“经月余,城不拔”。

  唐军攻城围困无所不用其极,安庆绪损兵折将,将士们军心涣散,无力支撑,邺城岌岌可危。

  无奈之下,安庆绪终于降下了身段,派大臣薛嵩出城,向老对头史思明搬救兵。

  安庆绪很清楚,现在,自己已经没有能力调动史思明了,唯一让史思明感兴趣的,就是皇帝的称号。因此,只要史思明前来救援,自己情愿退位,将燕国帝位禅让给他。(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https://www.motanwx.cc/mtk7185/4503937.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