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库 > 山河梦断 > 第七章 宋徽宗图谋北伐,董庞儿祈请招安

第七章 宋徽宗图谋北伐,董庞儿祈请招安


  宋徽宗在听取了李良嗣(赵良嗣)“联金伐辽、收复燕云”的演说之后,心情非常激动,一直在想象良嗣所说“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场景。

  从崇宁元年(1102年)到政和五年(1115年),蔡京推进新法已经搞了十多个年头。朝廷税收的大额盈余,以及西北战事的节节胜利,都让徽宗信心满满。徽宗心想,“西北青唐地区自晚唐开始,已经被吐蕃占了三百年,是朕收复祖宗之地;如今辽国内乱的机会,收复燕云正当其时”,然而为了稳妥起见,他决定还是多征求一下各方意见。

  良嗣归宋是国家机密,不能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徽宗找来童贯和蔡京,想首先听取这两位重臣的看法。童贯是良嗣归宋的始作俑者,对伐辽当然双手赞成。“陛下,辽国如今内忧外患,烽烟四起,正是我朝出兵的大好时机”童贯对徽宗说,“不必寄希望于联金,以我朝的军力,可以自主出兵”。

  “从山东到辽东的海路早已荒废,等到重新探索出了航线,恐怕战机也已经失去了童贯告诉徽宗,”童贯告诉徽宗,“应该把握战机,立即组织人马,趁着辽国内乱迅速北伐,一举收复燕云。”

  不久前,童贯亲自坐镇兰州,指挥熙河路经略使刘法、秦凤路经略使刘仲武共二十万兵马对西夏搞了个大战役,在战役中刘法表现神勇,以至于从夏军那边得了个“天生神将”的名号。童贯已经想好了,让西军担任主力,出兵伐辽,刘法可以担任都统制(总指挥)。

  童贯慷慨陈词,徽宗时而点头,时而眼神放光,时而抿嘴做沉思状。童贯大概是过于激动,滔滔不绝的讲了半柱香的时间。蔡京站在童贯身旁,从头到尾一副老僧入定的模样,半眯着眼睛,似睡非睡。

  虽然童贯有意修复与蔡京的关系,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童贯访辽归宋之后,编造了一篇子虚乌有的《密室录》,告诉徽宗说,“天祚帝认为,我朝只有重用蔡京,才能得到长治久安”。

  童贯与蔡京隔空传话,向蔡京释放了和好的信号。然而蔡京在内心深处对伐辽充满抵触,一则是他不希望与辽国开战,毕竟相比未知、野蛮的女真人,辽国人还是为蔡京所熟悉的——和童贯一样,蔡京也曾经出访过辽国,他亲眼见识过辽国的广袤国土,骁勇善战的武士,对辽国的军力一直怀有敬畏之心。

  除了对辽国实力的忌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促使了蔡京在心底反对北伐,那就是神宗的遗训。“收复燕云者,虽异姓可以封王”,这条命令蔡京是清楚的,正因如此,他不希望童贯如愿以偿,“这个太监已经是顶级武官了,若让他再得个平燕之功,一旦封王,谁知道会嚣张成什么样子呢?”怀着这样的心思,蔡京冷眼旁观着童贯的表演。

  总结起来,童贯的策略是:

  第一步,将西军主力调到河北雄州集结待命,以河东军佯攻云中(山西大同),牵制辽军;

  第二步,趁着辽军被吸引在云中,西军主力从河北出击,直扑幽州;

  第三步,西军拿下燕京城后,马上回师,与河东军夹攻云中。

  童贯这个战略规划倒也算是虚实相生,颇有眼力。这可是他与赵良嗣二人朝夕相处,商讨许久才定下的战略,自然十分完美。

  终于,童贯的长篇大论说完了。宋徽宗缓了缓神色,将目光投向蔡京,悠悠的说:“太师,伐辽之事,卿有何见解?”

  听到徽宗点名,蔡京半睁的眼睛恢复了神采,他上前一步,双手捧着象牙笏板,恭敬的说,“圣上,目前我们对辽国情况了解的太少,仅凭赵良嗣(李良嗣)的一面之词就匆忙决定出兵,有点草率;陛下不防问问河东(山西)、河北的帅臣们,让他们多打探一些情况,进一步了解辽国的虚实,然后再做决策,这才是万全之策啊。”

  “太师言之有理!”徽宗点头称赞。似伐辽这等大事,确实应该慎重。徽宗听取了蔡京的意见,徽宗发下密旨,让河东、河北边境帅臣们加强收集辽国情报。同时,他派出宦官谭稹作为特使,去河东、河北的军事重镇了解帅臣们的态度。

  河东、河北是宋辽对峙的前线地区,河东(山西)山河险阻,易守难攻,有龙城太原、雁门关等军事重镇。河北则是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主要有四个军事重镇:河间府、中山府、真定府、大名府。

  河北的河间、中山、真定与河东的太原、代州等地驻军一起,构成南北向防御纵深。而大名府的驻军则沿着黄河东西向分布,是宋朝北方第二道防线。

  按照徽宗的指示,谭稹先是去了太原,然后到代州,再沿着河间、中山、真定、大名等地返回京城。谭稹的秘密调研显示:太原、代州、河间、中山、大名这个五个地方的长官都表态支持伐辽。

  反应最积极地是河东经略使兼太原知府薛嗣昌,他不仅向谭稹表态支持北伐,还带着经过他加工润饰的辽国谍报,亲自跑回京师面见徽宗,劝说徽宗出师北伐。薛嗣昌读着自己精心撰写写的奏章——里面插入了许多诸葛亮《出师表》的名句,什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他的情绪是如此的激烈,甚至当着徽宗的痛哭流涕,好一番拳拳之心,犹如诸葛再世,武侯复生。不过,那也不对劲呀,徽宗难道是扶不起的阿斗么?

  代州守臣王机也支持伐辽,他对谭稹说:“代州对面即是辽国的武州和应州,最近时常有辽国官兵从过来投诚,他们都说天祚帝已失民心,故伐燕可行。”

  然而,反对的意见也很坚决。

  真定路安抚使(省长)洪中孚对谭稹说:“我在北方边境呆的时间很久,熟知辽人情状,他们性格质朴,崇尚义气。朝廷与辽通好已百年之久,现在忽然想与女真一起将它灭掉,这于情于理都不合。假使灭掉了辽国,那以后面临女真将更危险,女真是野蛮之人,不是那么容易制服的。”由于谭稹本身是倾向于伐辽的,六十七岁的洪中孚向来又鄙视太监,所以没给谭稹什么好脸色看。

  谭稹走访边关回到京城,将各方态度向徽宗一一禀报。得知洪中孚老头子强烈反对出兵,徽宗颇为重视,令洪中孚上奏章详言。

  不久,洪中孚的奏章报上来了,言辞犀利,毫不留情:“燕云之地的士人和豪族并无归附之意,有人说,只要我军出师北伐,燕地百姓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根本就是毫无根据的幻想!看今日之大宋,政风败坏,钱粮不足,战备不修,诸路帅臣皆不知兵,贸然出师北伐,必遭失败。宋辽和平百年,北方边境,承平日久,河北诸路兵骄将惰,一旦开战,必将溃不成军。欲以无纪律之骄兵攻他国而取胜,岂非缘木求鱼?万举万败,其理必然。如若出兵,则必将自取其辱,而遗患于将来!”

  读着洪中孚的奏章,徽宗犹如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不由得心惊肉跳。

  徽宗最近对伐辽兴趣正浓。不久前,雄州知州和诜(shēn)花重金从辽国逃人那里了最新的燕山地形图,山川、道路、人口、城寨一应俱全。和诜将此《燕山图》进献给胡总,现在正挂在御书房内。

  “有这么夸张么?洪中孚所言的大宋,是朕的大宋?”徽宗离开龙案,站起身来踱步到《燕山图》前,端详良久,稍微平复了一点心情,他派人招来谭稹,“洪中孚所言可是实情?”徽宗拿起洪中孚的奏章抖了抖。

  由于先前老洪对谭稹态度非常不恭,谭稹自然不会为说什么好话,“回禀圣上,洪中孚年迈,老眼昏花,视物不清。他说的话,别当真。”

  徽宗点点头,“朕看也是如此”,他长舒一口气,稍稍安心下来。不久,洪中孚接到圣旨,“特准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一转眼过了半年多,政和六年(1116年)春,关于伐辽的秘密调研尚在继续进行之中,徽宗忽然接到边关急报,说辽国在燕京地区大张旗鼓的招兵买马,声势十分浩大。

  “莫非是有人走漏了消息,辽国人要先动手了?”徽宗心头一惊,以为是伐辽之事走漏了消息,惹得辽国军事报复。他急忙任命童贯为陕西、河北宣抚使(战区司令),在宋辽边境部署防御。

  过了几天,出访辽国的使者罗选、侯益回到汴京,这才真相大白。

  “启禀陛下,辽国东京辽阳府发生叛乱,渤海族将领高昌嗣杀了辽国东京留守,自立渤海国。辽国在燕招兵买马,是准备东征讨伐渤海国的”,两位使者将高昌嗣叛乱的来龙去脉向徽宗娓娓道来。

  徽宗咨询两位使者对北伐的态度,候益告诉徽宗,“去年(1115年)冬天,天祚帝集合七十万大军亲征女真,惨败于护步答岗,数十万辽投降女真。辽国现在人心惶惶,内忧外患,烽烟四起,大宋应抓住机遇,马上出兵北伐。”徽宗听罢,龙颜大悦。

  徽宗心里有一个战争天平,左边是“按兵不动”,右边是“北伐燕云”。打还是不打?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各方意见喧闹纷纷,徽宗内心的战争天平摇摆不定,一直没有分出胜负。候益的消息,无疑为“北伐燕云”增加了一块重要的砝码。

  可是反对北伐的边臣依然不少,河北保州通判(中央特派员)张毣(mù)上书徽宗:“辽人之势虽数为女真所挫,然上下未叛,其国尚立。边臣迎合,撰为事端,以误朝听,不可不察。”张毣(mù)也并非虚假,辽国的燕云地区虽然也抽调了许多军队,却并不是战场,所以没有像东北那样遍地狼烟,整体秩序还是比较稳定的。

  河北边将刘延寿则说:“燕云可伐不可守,可守不可久。况且祖宗盟誓,天地为鉴,一旦败之,恐有不测之变。”

  朝中最大的反对派是知枢密院邓洵武,他是三朝元老,又是帮助蔡京复出的大恩人,说话很有分量。由于徽宗保密工作搞得太好了,直到政和六年(1116年)冬,童贯指示枢密院筹备北伐事宜,身为知枢密院事的邓洵武才知道朝廷要伐辽。

  邓洵武非常忧虑的找到蔡京说:“宋辽百年之盟,万万不可破坏。你身为宰相,要负起责任!”他又约谈了童贯:“宋军打不过辽军,这样的教训还少吗?一旦伐辽,必将兵连祸结,贻害无穷。”

  邓洵武还以为蔡京和童贯不合,希望凭借自己的面子,说动蔡京来阻止童贯,邓洵武并不知道,童贯已经和蔡京达成和解。原本蔡京看童贯是非常不爽的,他甚至准备好了一份奏章,罗列了童贯“任用亲信,败坏军纪”等许多罪名,要参他一本。然而蔡京的长子蔡攸(yōu)却对伐辽非常热衷,他还指望着跟着童贯捞取功名呢。

  在蔡攸的安排之下,童贯和蔡京坐下来吃了顿饭,童贯给蔡京赔了不是,又送上许多宝物,童贯保证让蔡攸参与到伐辽大业之中,以此换取了蔡京对伐辽的默许。所以老邓找过蔡京之后,蔡京表面上答应的挺好,一转身马上到徽宗那里去打小报告了:“陛下,邓洵武这个人思维陈旧,不知变通。伐辽之事千万别让他参与,不然一定会给搞砸了。”

  一百年前(1004年),面对三十万辽军的大举南侵,他的祖先宋真宗选择用阅兵来决定是否亲征。真宗检阅军队,看到大宋将士“阵坚而整,士勇而厉”,随着令旗变换阵型,进退自如,于是他知道宋军可以一战。徽宗没有继承他祖先的智慧,伐辽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振振有词,各有各的道理,徽宗一时不知该如何决断。这个感性的艺术家被各方意见搞得犹豫不决。

  政和七年(1117年)二月,辽国易州涞水人董才聚众起事。雄州知州和诜获悉后,立即上奏。中山知府张杲(gǎo)则秘密派人前去联络董才,劝说其归宋。真定路安抚使——接替洪中孚的赵遹(yù)——却向朝廷上书反对接纳董庞儿。

  朝廷对赵遹(yù)的上书未予采纳。不久,董才派人进降表,表示愿意归顺大宋,并且“斩牛栏监军,函其首来献”,杀了个辽将做投名状。

  “臣生是汉人,死为汉家鬼,与契丹百年世仇,不共戴天。臣今日大举义兵,誓要将燕云故土归还中原!”董庞儿在降表中自称“抚宋破虏大将军董才”,号称要为大宋攻取燕云旧地,并请求朝廷出兵支援。

  童贯非常希望能招降董庞儿,他担心赵遹再上书反对,将其从河北真定调任陕西熙州。童贯还怕赵遹路过东京时,可能会进宫面圣,下令催促他“不必进京,直接赶赴熙州上任”。

  童贯、蔡京都建议徽宗接纳董才,童贯主张以支援董才为名,直接出兵燕云。蔡京则说:“借辽人之手收复燕云,乃是上上之策。”

  见两位重臣都同意招降董才,徽宗于是接受降表,并且许诺:“若董才能为大宋收复燕云,日后必封其为燕王。”

  受到董才的鼓舞,徽宗一时热血沸腾。在兴奋之中,他内心的战争天平终于倒向了“出兵北伐”。徽宗令童贯抽调汴梁禁军精锐先行北上,同时让河北各路筹措粮草备战,计划以换防之名,将西军主力开拔到河北边境。

  政和七年(1117年)二月中旬,一支北伐先遣队按照童贯的部署从帝都出发,向宋辽边境的雄州集结。

  “燕王这个名号,童某人要定了!谁也别想和咱抢!”满怀兴奋的童贯,快马加鞭的离开京城,跑到河东太原调兵遣将去了。

  ;


  (https://www.motanwx.cc/mtk48714/2585652.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