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库 > 大明烟云 > 第二十四节 卫所建设

第二十四节 卫所建设


  初试滋味,难免痴迷。朱四郞能想象和理解兔子的感觉。兔子还是个雏,沐浴节在河里看到妇人湿衣都会脸红,如今初入温柔乡,哪能克制的了。花奴这般模样性情手段的姑娘在大洋河村是找不出,若真是什么犯官之后,有可能还年少时还受过良好的教育,只不过不知这姑娘在这妓馆里多年,如今品性如何。

  鸨子爱钞,**爱俏。兔子长的也算是英武,现在又有官身。锦衣卫小旗的腰牌已经领了去,若那姑娘有心,多问上几句,兔子口风一向不严,若再想在那姑娘面前显摆一下,可能一点点底早就让人摸了去。宣府离京师不远,这里有大把的京城过来的官员,这些年北地的榷场时开时关,商队一直没断,南边过来的行商也不少,锦衣卫是什么样的一个存在,想来红馆里的那里人不会不知道。

  锦衣卫的一个重要收入是保护费,胡成已经把这个光荣传统和重要职责交待了下去,第一批投靠过来的本地效用已经开始积极的投入到这个很有前途的工作中去了。这种活不需要胡成亲自出马,可朱四郞交待下来的事情,胡成还是亲自过问了一下。没几天就有人把红馆和里面所谓的当红姑娘的底都禀报了过来。

  “花奴确为犯官之后,其母为建文朝时的官员之妻,其父为何人不可考。”胡成向朱四郞汇报。

  “此话怎讲,其父不可考,其母为犯官之妻,那如何称之为犯官之后?”

  “呵呵。”胡成也感觉到了这个犯官之后有点勉强,“靖难后,其父得诛,其母入教坊司,花奴生于永乐三年。说是有同母异父的兄弟流刑于奴儿干都司。花奴倒是受其母调教多年,后被卖入红馆。其母当年也是官家小姐出身,花奴通琴棋书画,在红馆算是头牌噢。”

  胡成对朱四郞过问这事感到有点意外,在他眼里,去妓馆如同吃饭喝水一般,真是纳了里面的姑娘,也不过是出点银两而已,当然也有一种是在教坊司录另册不得从良,显然这个花奴已经是犯二代了,不在此列。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入教坊司三年才生出来,前两年她母亲的避孕工作是怎么做的呀。

  “若是兔子兄弟想要那人,出个五十两银子便可。”胡成说道。

  “只要五十两?”朱四郞有点意外。

  “四郞,五十两不少了呀,在江南都能买上好的水田了。”

  这个朱四郞还真不知。前世在影视作品里看到动则上千两白银,其实在大明朝,平时看到的银子很少,大多以铜钱和宝钞为主,乡间小民很多人一辈子可能都没有见过所谓的银元宝。如今宝钞已经开始贬值了,平时交易很多还会以粮绢等计价,大宗交割时才会有银两,但也不是想象中的亮晶晶的银元宝,而是银锭银饼之类,看上去铸的也很粗糙,并不精美。银子氧化后容易发黑,所以一般看到银子,大多是灰白,并不象影视作品里亮的晃眼那种。

  五十两银子那可是很重的一砣,平时很少能见到,五十两,合宝钞有大几百贯,在朱四郞眼里真没当回事,如今大洋河村生意大做,村里的人都记着工分,兔子每年能挣下百两银子左右,只不过买个媳妇回来,总让朱四郞觉得怪怪的,还是个连丈人老头都不知是谁的姑娘。

  张三成家之后,黑牛和兔子的婚事都提上了日程,至少在他们两人家里长辈眼中如此。自从跟着朱四郞四处闯荡之后,黑牛兔子等人的眼界都有点高了,张三的亲事也能看的出来。与县衙里的典史做亲家,若在以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那绝对是高攀。如今却不同了,张三现在得了锦衣卫总旗的官身,这下子,反倒是刘捕头占了有眼光的名头。

  兔子要娶什么样的人,朱四郞不会去作主,他也不会去干那事,只不过,作为小伙伴,跟班,他关心过问一下是必须的。

  这个花奴,若兔子真有意,那就买回来吧,在宣府有人照顾起居也不是坏事。定下这个调子之后,朱四郞乐见其成,只要兔子不耽误锦衣卫的活就行了。

  锦衣卫宣府所最大的工作就是招人。

  一边由朱栋负责,由张三兔子等人相辅,在周雄的帮助下,特别是在取得了郑亨的默许之后,锦衣卫一下子从宣府的卫所里招了五百人,按着赛千户的要求,这五百都是骑军,同样的为了服侍好这五百骑军,又从军户中招了八百的辅卒。

  另一边则是胡成在搞,在宣府当地招了锦衣校尉约百人,都是宣府地头上的人,各色人等都有,从江湖好汉到书办到帐房到医生都有。锦衣卫是个大衙门,什么样的人都要有。

  黑牛已经被派着到沙岭去了,同时大洋河村那边也过去了不少泥水匠,这几年大洋河村一直在修路建房,四乡八里的泥水匠砖瓦匠石匠都聚集在大洋河村。开春后大洋河河水涨起,原先需要很多匠人修桥,现在都被提前通知过来干活,新的工程,在沙岭建一座兵营。

  第一批人的五百人兵丁已经到了沙岭,在周雄派来的人的帮助之后,与那些工匠一起丰衣足食,打造自已的兵营。宣府的卫所大多为郑亨所建,周雄那里派来的专业人士很有经验。

  永乐二十年农历八月二十五,西元一四二二年九月十日,锦衣卫宣府千户所指挥使赛福大人终于从京城到了宣府,赛福大人对朱四郞等人在宣府的筹备和准备工作表示满意。原来朱四郞还以为这个锦衣卫千户所成立是个大事,要搞点啥啥活动这类,没想到赛福低调的很。他一到宣府就去拜见了郑亨,然后就带着朱四郞等人真奔沙岭。

  北地的秋天,气候最为宜人,草长鹰飞,这个时代别的不好,自然环境保护的非常之好。且不说朱元璋这个农民皇帝大力推广植树(南京城边到处种树,郑和下西洋造船所用的很多辅料就地解决)。出了顺天府基本上就算是边城,永乐初年,蒙古人时常入宣府打草谷。自宣城向北,一路沿阴山山脉逶迤北上,若是走马,放开来跑,半天就能跑到,现在他们足有三百多人,秋高气爽,一行人走走停停,按着行军的要求,一日有个三四十里也就行了。

  赛福和朱四郞等人是在马上,另外还有两百的兵丁相随,这些兵丁也不是空手,两三人一车都是从宣府采办的物资。

  山路在山谷弯转,凉风习习,还能听到大洋河的哗哗水声,路上风光是不错,赶路看似很惬意,朱四郞却总感觉赛福大人心里有事。

  “四郞,上次大洋河村的那些菜蔬,叔祖大为赞赏,只不过,一时间用不上了。”赛福与朱四郞并辔而行。他嘴里的叔祖,朱四郞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和大人。

  “用不上是好事,如今内府已经让村里忙不过来了。前段村里又送了一次菌种过来,看来,宫里是吃出好来了。”话头一转,朱四郞问道,“邸报有言,郑大人此次又携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来归,虽不及去年盛况,却也是和乐融融。怎的,郑大人今年不下西洋了吗?”

  “下西洋国之大事,皇上讨虏亦是大事,此番北征户部已竭尽所能,丁吃卯粮了。今明两年皇上必定还会北征,京里已经有风声了,户部一直都在忙着调集粮草。”

  “赛大人前几日还有言,郑大人下西洋,所费虽巨,可所得也颇丰,每下西洋必有盈余。怎的户部还会不济?”朱四郞问道。

  “此言也不虚,只是下西洋筹办物资之巨,不啻于讨伐。”赛福坦言,“水师比骑军更费粮饷,四郞不知下西洋车船之巨,出海十数日不着陆,吃喝全在船上,用度惊人。”

  原本在朱四郞的认识中,郑和下西洋花费太大,以至于明宣仁之后,兵部尚书居然一把火把郑和下西洋的所有资料都烧了。可身处这个时代之后,朱四郞才知,所传不实,至少从这郑和这个族人这里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不是这样的。

  郑和下西洋带回了大量了香料,如苏合香,安息香,没药,乳香等,另外还有胡椒、芍药、丁香、豆寇、沉香、木香、龙脑香等等以及大风子、孽澄茄、血竭、硫黄、犀角和羚羊角等许多国内稀有紧缺的大量中药材。其中胡椒与苏木在明朝价同黄金,但郑和带回了海量苏木和胡椒,以至于这些一度还被永乐皇帝抵作俸禄发给官员。

  让朱四郞更意外的是,在这个时代,东南亚国家在大量使用中国的铜钱,永乐帝曾经就一次赐钱几十万斤给日本。而郑和出使西洋也带了巨量的铜钱,这些铜钱在西洋诸国除了作采购之后,居然被用来买锡和黄金,海外黄金价格远低于大明朝国内,郑和以铜钱买黄金,然后以五十两一锭铸金饼带回。(注,这些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噢。有记载朝庭给郑和下西洋拨款,每回二万五千两黄金左右,而郑和七下西洋总计给朝庭带回了千余万两的白银和黄金三十万两,按七下西洋来算,每次都有盈余。)

  “叔祖带回之物,货值虽高,却不能吃喝用度,户部也多有怨言。”赛福叹道,“下西洋非叔祖不能坐镇,一来皇上信任,二来西洋事务冗杂。不然,朝中想染指此事之人不少。”

  想想也正常,其他部门,劳心劳力,却为他人作嫁衣,郑和带回来的那些东西又不见得会分他们一点,功劳也不见得会分他们一点,何必呢。

  “赛大人,那今年,郑和大人真的不下西洋了。”朱四郞又追问。

  “今年怕是走不了了,叔祖如今在京师,若要下西洋,其下多人必赴南京,长乐等地。”赛福突然又补充了一句,“不过,此次,副使周满大人没有同期来归。”

  “噢?”以前朱四郞只知道郑和下西洋,现在他知道,除了郑和出使西洋外,还有很多人,大多是太监,作为外交官出使他国。当然,郑和下西洋也非首创,在他之前,从洪武朝开始就有过多个出使东西洋的太监,只不过郑和的船队规模最为庞大,影响最为深远。

  “周大人为何事羁绊?”

  “往常,叔祖在满剌加时,副使大人也会往苏门合剌,此次叔祖到了祖法儿,木骨都束,周大人往南而行。”

  “噢。”看来下西洋的费用还是个问题吧,也许郑和也感觉到了下朝庭对下西洋的态度,所以这次他是如期而归,副使却且行且远,往更远处做了一次尝试。

  除了郑和之外,朱四郞还知道有个副使太监叫王景弘,呵呵,这是他当年在马六甲旅游时,在一个庙里看到的,那个小庙里供着郑和,边上还有一位叫王景弘,现在他又知道了一个叫周满的。

  传说中的郑和下西洋,有人说他发现了美洲,有人说他到过澳大利亚,众说纷纭。郑和的研究源自李约瑟,这个英国人当年是海外研究中的第一人,他主持编写的《剑桥中国史》现在还是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经典著作。他写过的《中国科技史》第一个正眼看中国,在全世界提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说,肯定了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得了李约瑟的支持,一个美国女记者以郑和为专题写了一篇论文,揭开了研究郑和的序幕,从此之后,中国历史学者们大批跟近。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有个英国海军,这人出一本书,说郑和第一个发现了美洲,他说曾经有记载郑和的分舰队过了好望角。在美洲也有大量疑似只有郑和,或是只有当年最发达的明朝才可能带到美洲的遗迹。比如如今已经沉在海底的青石板路,首先是那青石板美洲和欧洲好象都没有,其次欧洲美洲人都没有用青石辅路的习惯,只有中国人有这喜好,而且那石头很象中国古代海船的压舱石。还有美洲有一种鸡在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时就有,这种鸡不是美洲原产,欧洲也没有,恰好这鸡又被证明原产于亚洲,郑和下西洋时,在船上养猪养鸡,中国人喜欢大量的养鸡,一是吃蛋,二是吃肉,还有个更重要的用途是鸡被中国人大量用于祭祀。

  至于郑和到过澳大利亚,那能证明的资料似乎更多,比如澳大利亚有个红帆船俱乐部,在澳洲内陆河床曾发现古船残骸,从造船用木来看,那个年代好象只有中国人才会用那种木料造船。另外,还有记载说郑和的分舰队到过澳洲,并且在那里挖矿,但这些人最后都死在了那里,因为他们挖的矿大量伴生铀矿,这些人死于放射性的辐射。

  事实上,中国人在唐时就已经有人到了爪哇岛,宋时已经有人到了新几内亚岛,众看官,新几内亚岛可不在非洲,几内亚是非洲的一个国家,新几内亚岛是马来群岛的一个大岛屿,与澳大利亚隔海相望,该岛上有大量珍奇动植物,如被公认最象凤凰的极乐鸟,比如最后残存于世界的食人族。

  郑和肯定没到过美洲,也没到过澳大利亚,但他的手下是不是有人迷航了,那就难说了。

  朱四郞不大清楚赛福要感叹什么,赛福对他的拉拢和信任,那可是浓浓的,早就感觉出来了。赛福早先想发展朱四郞入锦衣卫时,就想把朱四郞培养成心腹,朱四郞上回北上之行的表现太过抢眼,可以说是光彩夺目,很明显此人前途不可限量。以后朱四郞会有什么样的前途,赛福不知道,他不能收服朱四郞,但他们的家族可以,在他之上还有赛哈只这位都尉大人,还有郑和大人。

  赛福现在时不时的会透露一些赛都尉的信息,郑和大人的消息,不避祸福喜忧,这都表现出一种对朱四郞的信任和亲近,朱四郞自然心里有数,当下承接的很好,只要赛福提了话头,都会适度跟进。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文化热点之一,当年全国上下研究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朱四郞到过南京的下关的郑和公园,也在长乐看过郑和的另一个基地,在东南亚旅游时,马来西亚印尼郑和的遗迹也不少,所以他对郑和还是知道的不少。据他所知,郑和一共就下过七次西洋,最后一次还是在下下任皇帝的时候,而且郑和死于第七次下西洋的回程途中,所以,至少在这两三年之内,郑和是不会下西洋的,现在他更是从赛福那里得到了确切的消息,也知道了原因。

  永乐什么时候死,朱四郞不记得,只知道永乐六次北征,第一次他没参加,有个叫丘福的人是出征的大帅,但第一次北征以大明朝失败告终,此后五次都是永乐亲征,史上记载这五次都获得了大胜。什么样的大胜朱四郞不清楚,第二次他看到了,第二次应该有杀敌数百,第三次刚结束,他亲历了,这一回在他通风报信之前,永乐帝的北征大军实际杀敌不足百人,这数百人朱四郞也验证了,好象战士不多,大多是牧民。与郑和一样,永乐也是死在最后一次北征途中。

  永乐下一任皇帝明仁宗在位不足一年。然后是另一位明宣宗,也就是现在太子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如此说来,郑和至少在近五年之内不会有机会下西洋。

  下西洋一直是国之大事,近几年不能下西洋,那么至少在永乐朝,郑和这几年将淡出明朝主要国是,这可能正是赛福,当然也可不是赛福能体会到,而是赛哈只所感叹的。

  不下西洋,郑和主要将会做些什么,郑和是内官监太监。通过赛福,朱四郞才知道,现在,在永乐朝,太监衙门权力最大的并不是司礼监,而是内官监,内官监管理宫人,皇城之内所有宫人都归内官监所管。司礼监虽然现在有了东厂,但也只是因为出了纪纲这个反贼。东厂在皇上的要求之下成立,访谋逆妖言大奸恶者,与锦衣卫均权势。如今的皇城里的太监,识字的人不多,当然也有象郑和这样文武双全还懂航海的高人,真正司礼监得势是在明宣宗时代,正是在那个时候,明宣宗设立了太监学堂,教太监认字,然后规定皇帝口述命令,都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然后再交内阁撰拟诏谕并由六部校对颁发。这实际上是让司礼监牵制内阁的权力。当然在宣宗之时,司礼监的太监们也没有这么牛,可他把王振弄进宫里当老师,造出了明朝第一个权监,后来到明武宗时又出了一代权宦刘瑾,此人专权以后,司礼监便开始掌握了朝庭机密,批阅章奏,实权反在内阁首辅之上了。

  一面是郑和近几年离开了下西洋的主旋律,锦衣卫在朝庭里一个最重要的靠山面临淡出皇上主要视野的危机,另一面是去年底成立了东厂,这对锦衣卫产生了直接的威胁。

  怪不得赛哈只要着力打造锦衣卫宣府卫,而且这次赛福带来的信息很明确了,郑和今年不会再下西洋,另外,皇上今年很有可能还会再次北征。

  去年才北征了一回,今明两年会不会又要北征?若皇上真的近期又要北征,那练兵之事,必须要抓紧了,不只是练兵,现在就应该马上要派人北上,去摸蒙古人的底。瓦拉、鞑靼、三卫都要有人去摸消息。

  所以锦衣卫宣府千户所的重中之重,还是军队建设,要迅速成军。好在郑亨支持了锦衣卫的建设,已经从宣府镇挖了不少墙脚。明朝的军制将军只管用兵不掌兵,有战事时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卫所。

  郑亨虽然在宣府镇经营多年,他清楚的很,皇上一个旨意,就能把他从宣府调到大同,他能带走的最多就是几个亲兵。都是皇帝的兵,在哪当兵都一样,再说锦衣卫宣府建立卫所,就是在一个锅里烩勺,宣府镇也是锦衣卫监督的对象,搞好关系很重要。他郑亨可以不怕锦衣卫,手下的人呢,在宣府时间久了,郑亨知道手上会有一些不法之事,边关最大的财路就是沟通蒙古人,一般而言,正常的交易早已有之,只是中间有多少是不正常,这就很难定性了。

  现在郑亨不只是同意锦衣卫挖角,还支持锦衣卫的卫所建设,里面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经济利益的捆绑。此事,天知地知当事人知,宣府地头上影响最大的就是宣府镇和新成立的锦衣卫衙门,现在这两个部门已经勾结到了一起。

  沙岭百户所要比朱四郞上次路过时热闹多了,没办法,方圆几十里,也就这里人烟最盛,也算勉强有点集市的样子。按明朝军制,百户所设有两总旗,满编有112人,加之明朝的军户制度,在沙岭军堡附近还有百多户人家。

  沙岭所的百户上回见到朱四郞时是俯视,百户对急递辅辅丁,这一回朱四郞来时,已经是飞鱼服在身,百户看到朱四郞时便成了仰视,锦衣卫的副千户对宣府百户,那可比五军都尉府里的副千户值钱多了,更别说,宣府镇总兵官郑亨侯爷早有秘令下来,要求他全力配合支持锦衣卫建设事宜。

  百户鞍前马后安排着赛福等人的食宿,即使是他还是百户的时候,赛福也不会给以颜色,如今练兵军务从急,这百户算是近邻居,诸多事务需要用到此人,故此少不得与他多敷衍几句。尽管如此,赛福也没有怎么和他多说话,职级不对等,出面与之打交道的是朱栋,朱栋这个多年的老吏把这个百户拿捏的很稳。

  谈京城的风物,谈北征的见闻,谈朝庭里的秘事。百户叹为观止,天子脚下一等官吏。接下来才是问问沙岭这边的风土物产之类,至于这个百户能帮上什么,此人心里早就打好了算盘,只等着朱栋发话。

  沙岭所百户得到最大的实惠是,他卫所里的军户几乎所有人都在这个大工地上找到了活干,当然不只是他也责所军堡里的人家,佐近乡民都得了利益。

  沙岭这从半个月前隐陆陆续续来了近千人,这些人形成了很强大的消耗,所有人家的物产都被工地收罗一空,不只是田地里出的粮食蔬菜,还有养的鸡鸭,更包括家里的牲口都被租用或买走,连连他们不穿的旧衣服都有人来买,没办法,一时衣服供应不上,新衣送来之后大多锦衣卫的兵丁又舍不得在干活的时候穿,旧衣服,洗一下,浆一下还是能卖钱的。

  百户不只会带兵,看来更能做生意,朱栋和胡成在京师混锦衣卫多年,武能上马提刀舞枪,文能入市算计保护费,但与这百户相比,还是要略逊一筹。此人与朱栋说了半天之后就谈及了数字,朱栋算不过来时,此人居然从袖中直接抖出了物件,往桌上一放,手指轻快的拨弄起来,嘴里还念念有词,那物件居然是个银制的袖珍算盘,这让朱栋的下巴惊的差点掉下来。

  当天傍晚,赛福等人去了建设中的锦衣卫兵营。那兵营选在一处山脚,离百户所还有十里远。这个时代别的不多,就是地多,兵营占地若按后世的算法,那要用平方公里来算。兵营占地就有个大几千亩,没办法,骑军,要跑马。另外还有专门的马场,总之附近的山都圈了进去。

  周雄那支援来的人果然是营造的专家,这些人以往都是设计和修建军堡,对于兵营来说,小菜一碟。经过半个多月的建设,兵营已经初见规模,一溜的木屋已经建好,而另一边,一个砖窑已经早就建好,大量的红砖烧好码成砖垛,数十辆牛车不停的从沙岭所往这里拉石灰,更多的物资从京城,从宣府,从大洋河村,从大宁,从大同等地源源不断的拉了过来。

  赛福发现赛哈只大人让朱四郞来帮他,真是找对人了,朱四郞不只是一人,而是一帮人,大洋河那边别看是个小村庄,里面实用的人手真是不少。

  黑牛虽说是个粗人,居然认字,当然张三兔子等人都认字。赛福也认字,可他是赛家人呀,世家,真正的世家出身,虽然是个家丁的身份。宣府此地所有读书人加在一起估计不足千人,大洋河村的人居然都认字。

  不只是黑牛认字,黑牛还从大洋河村带了一些人过来,正是这些人配合着宣府镇的营造匠师把工地里的事情安排妥妥的,他们还给那些营造匠人带来了很多的惊奇。

  大明朝刚刚建设好了首都,在这过程中涌现出一很多出色的工匠,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当前的工部侍郎蒯祥,此人普通工匠出身,仅凭营造手艺做到副部长,被永乐称为蒯鲁班。

  可不能小看了营造一事,往小心说要学会统筹安排,往大里说,那可是系统工程。

  如烧砖,从少人挖土,多少人和泥,多少人制坯,多少人负责烧砖,又有多少人负责搬运砖。若烧砖的事放到整个营区建设里,那又要从整体来规划了,那就不只是烧砖的事。烧砖要取土,那取土就需要挖土,挖了土之后呢,就会形成坑,这些坑以后要怎么利用呢?如此一来,这些坑的大小和分布就安排,这些安排和当初朱四郞在大洋河村安排如出一致。

  只不过大洋河村最早的窑场取土坑成了养鱼池,而在这兵营里则而不需要养鱼的池塘,当然池塘里若有鱼也不是坏事,偶尔还能加个菜。池子可用于蓄水,用于盥洗,用于交通的水池,水沟则很重要。蓄水的池有用于饮用的,有人喝的有牲口喝的。盥洗的池有用于淘米洗菜的,也有用来洗衣洗牲口的。用于交通的水沟,刚一直挖到通向山谷小河,那个小河流出去两三里便注入了大洋河。

  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放在地下,以池的方式贮存。这个时代,北方冬天没有什么蔬菜,大家的习惯是在秋天会窖藏蔬菜,到冬天时取出来吃。如此一来,取土的坑可以往地窖的规划上挖上几个。

  军械中有些若能放在地下,更有利于维护,那现在多挖上几个深坑备用也很有必要。

  朱四郞等人对左卫很熟,对大洋河村周边的兵营军堡都很熟,这个兵营的设计参照了很多卫所的规划,朱四郞只是加进去了一点个人的想法。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这个兵营能更干净,住在里面能更舒适。

  如今的兵营还是个大工地,约有一千五百人在这里劳作。

  就连伙房天天也都是四五十人在忙,这是个大工地,如今至少有千人在这里忙碌,天天吃喝拉撒量都惊人。而朱四郞的要求是一日三餐,这更增加了伙房的工作量,除了三餐之外,九月,工地上干起活来热的不行,消暑的绿豆汤也是天天下午有供应,绿豆煮到成沙,喝的人通透爽快。

  最让赛福意外的是工地上数十个厕所,这些厕所最后居然通向一个极大的粪池。这些厕所和粪池都有专人看顾,以后要搞所谓的沼气,沼气是什么东西,这个他原本不懂,但现在知道了,因为大洋河村有。这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五谷轮回的腌臜之物,居然能化为灶火。赛福怎么都没能弄明白,当初胡成去问了半天,结果兔子很得意的对胡成说,你只管吃鸡子就行了,不用去问那老母鸡是怎么生的。

  沼气这个东西,朱四郞前世在农村搞过,确切的说是他公司出钱的扶贫项目。既然做事,就要做好,这个项目在搞的时候,他没有全程参与,但事先设计后竣工时也有参加,项目很成功,先后在多地推广,所以他也就成了沼气这个不大复杂的东西的半调子专家。在大洋河村实践了几年之后,他成了真正的专家,也带出了一帮土专家。

  赛福是来检查工作的,虽然他傍晚才到这个大工地,在那里的时间也不长,回到沙岭所后,朱四郞在一张桌子上摆开了营地的沙盘。拜如今工匠不识字所赐,现在的工匠在营造房屋船舰时,都会习惯性的做一些小的模型,关键部位还会把细节模型做出来,然后再按比例放大,制构件造屋造船。朱四郞只是把这些小的模型摆到了桌上,而另外一些工匠们做熟了的房屋等,也让造出了模型,如此往桌上一摆,整个兵营就有了,这看的赛福大为吃惊。

  “整个兵营呈回字型。一边是中间是营房,一边是马圈马场,另一边是校场。共设有三个营门,一个水关。营门上是箭楼,边墙四角是角楼。”朱四郞对着桌上的沙盘指指点点,“这只是地面上的,地面下还会有些构建。”

  “这个叫啥,沙盘,这个物件真好,一目了然。”赛福赞道。

  “这只是简单的沙盘,过些时日,会制一个更精细的,到时,地上地下各建筑都会标明。”

  “如此甚好。”赛福若有所思。

  “赛大人,宣府这边,几个边堡某也让匠师们去制模型,若能制成沙盘,整个边关尽收眼底,这也便于大人运筹帷幄呀。”朱四郞显然已经抓到了赛福走神的关键点。

  “呵呵,四郞好谋画。此事宜早不宜迟,尽快着手去弄。”

  “先从宣府大同镇制起,再往东,延庆,蓟州,永平。若可行,最好鞑靼瓦拉那边也要制成沙盘才好。”

  “是啊。哈哈。”赛福眼前一亮,“若制得北地沙盘,那可是奇功一建呀。”

  “赛大人,如今人手不够呀。一个兵营完整的修好,也要到明年。”

  “兵营慢慢修不急,这个沙盘先制好,我带到京师给都尉大人看看。”

  “这个不难,我让工匠们制两付,一付大人带去京城。”

  “还有,四郞说的派出些人手,四处打探,这事要作手了,最好是去北地。此次北征,阿鲁台那贼子望风而逃,皇上心有不甘。再次作伐,首当其冲还是鞑靼。这事得抓紧,要先派些人过去打探军情。”

  “且听寒大人吩咐。”

  “四郞,东厂那边和你有什么过节吗?”

  “东厂?不曾和东厂打过交道呀。”

  “听胡成说,上回东厂过来找事,正好你在镇抚司,按理说,东厂不可能这么快盯上你呀。”

  “自北地返,我也只是在宣府,没去过京师,上回过去,只与内府太医院有过往。”

  “东厂番子不干事,整日就知盯着咱们,真是晦气。”赛福恶狠狠的说道,“还有,汉王那边也有人过来问过你。”

  “汉王?”朱四郞一脸茫然,心里却是大惊。

  “今上有三子,太子在南直隶,汉王就藩于青州,赵王倒是在京师。锦衣卫在王府里都有人手,或明或暗,汉王府里传来的消息正在搜罗一个与你同名的人,初时没在意,前些日子得报,汉王府查问的正是你。”

  ;


  (https://www.motanwx.cc/mtk52848/3094850.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