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库 > 刀尖上的大唐 > 第三百一十五节 太原保卫战

第三百一十五节 太原保卫战


  在洛阳城的皇宫之中,大燕皇帝安禄山莫名其妙的被儿子剁了,洛阳城一片风雨飘摇。[燃^文^书库][www].[774][buy].[com]在洛阳城的数百里外,太原城也在进行一场惨烈的乌龙战斗。

  这场大战的双方主角是一对老冤家,著名的唐朝中兴名将李光弼和叛军第一悍将史思明。

  这场大战是由史思明那厮挑起的。

  在叛军攻破长安以后,唐军士气沮丧,郭子仪率军撤退,离开了黄河流域。

  大厦将倾,非一人可为。面对唐军兵败如山倒的形势,李光弼也是无可奈何,趁叛军主力没有到达之前,解除了博陵之围,率军越过井陉关,返回太原固守。

  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称帝,建立了新的时代。对于唐朝的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但是,郭子仪很气愤,因为在他的防地新皇帝登基,却没有他的功劳,于是,以给李亨抬轿子的理由出发,率领5万大军返回朔方休整。

  唐肃宗李亨非常欢迎郭子仪的到来,因为他正打算收复长安,郭子仪的常胜军,是不可多得的主力。

  唐军向关中收缩,史思明敏锐的发现了战机,打算一鼓夺取太原城,作为西进的跳板。

  史思明的计策十分恶毒,如果叛军夺取了太原,那么,整个晋中平原就会成为叛军的跑马场,最终会和关中的叛军结为一体。占据了太原,叛军互为犄角,烽火相接,挤压唐军的生存空间,日落西山的大唐朝廷逃不脱掉进水中的命运。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史思明是叛军的二号人物,但是,他却是公认的叛军第一号的战略家,在攻城略地方面,远远地超过了大哥安禄山。他做什么事都有自己的节奏,经过测算。郭子仪率领主力离开,太原城内空虚,只有战斗力低下的乡兵,指望农民守城?太扯了吧!

  史思明一声令下,联合叛将蔡希德、牛庭介等人,率10万叛军越过了井陉关,直扑太原城。

  恰如史思明判断的那样。郭子仪带走了几乎全部的正规军,太原城内只有不足一万的乡兵。

  从人数、装备对比来看。史思明已经赢了,而且赢得毫无悬念。但是,史思明漏算了一点,这就是太原城内的唐军主帅。

  郭子仪是一代名将,很清楚太原的战略地位,因此,在被迫带走全部主力部队以后,命令李光弼带兵回援,负责太原城的防守。

  郭子仪毫不担心太原的安危。因为他知道,李光弼足以对付任何敌人,哪怕手里没有几个兵。要知道,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也会击败凶猛的狼群。

  先于叛军一步,李光弼率5000精锐唐军进入太原。

  对于即将开始的太原之战,大唐朝廷是非常重视的。为了便于指挥。唐肃宗李亨下令,掌管太原防御的侍御史崔众将军队交给李光弼指挥,返回朝廷报到,另有任命。

  崔众一贯狂妄傲慢,见了李光弼只长揖,又不立刻交出军队。

  李光弼发怒了。将崔众当场逮捕,恰在此刻,朝廷使者到了,准备宣布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

  李光弼脸一沉,毫不客气的说道:“崔众犯了罪,已经捆绑押到外面去了,现在只杀崔侍御史。如果使者宣读了诏书,我就杀御史中丞。”

  李光弼的语言充满了威胁,不管朝廷如何任命,崔众必须死。

  在战争年代,大将军独当一面,具有绝对的权威,就是朝廷也不敢太过分。这一点,使者是很清楚的,因此,面对李光弼手下的诸将,不敢把诏书藏着不敢拿出来,于是李光弼将崔众斩首示众,威名震动了全军。

  在安史之乱中,李光弼和史思明,无疑是两大阵营中最优秀的将领,他俩碰到一块,有戏看了。

  在史思明率领下,叛军迅速合围,将太原城包围的水泄不通。

  叛军在城外伐木制造攻城车、装车等攻城器具,闹得纷纷扬扬的。

  这样恐怖的场景在太原守军的眼前展现,城中的军民百姓慌作一团。于是,军中将领们商量了对策,要求李光弼下令,赶紧整修残破的城墙,以应对叛军的攻击。

  李光弼当即否决了将领们的建议,说道:“太原城周长四十里,叛军在城外布阵,我军却大兴土木。如果这么干,没等叛军攻城,我军就累趴下了,这样做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因此,修城的事决不能干。”

  李光弼斩钉截铁,将领们蒙了,不加固城墙,拿什么抵挡叛军?

  李光弼很快给出了答案。

  李光弼下令全军将士义务担任城管,拆居民房屋做成擂石车,也就是抛石机,还击叛军的进攻。

  唐军的抛石机火力强大,每次用两百人起动抛石头,石头抛出去以后,在地上滚动,一次就能砸死几十个呈密集队形前进的敌人。

  数十架抛石机一起发射,可谓惊雷滚滚,叛军没处躲藏,被砸死的成千上万。

  抛石机迅速清除了战场,叛军吓得离开城市外围。借此机会,李光弼命令乡兵和老百姓出城,在城外挖起了深壕,阻挡叛军骑兵的自由行动。与此同时,李光弼下令全城百姓义务拥军,制造10万块土砖。

  将领们都蒙了,挖壕沟是防备叛军骑兵突击,这一点毋庸置疑。制造土砖是干嘛,难道是盖房子么?

  将领们在琢磨着答案,还没等他们想明白,叛军的进攻开始了。

  叛军是安禄山的老部队,战斗力强悍,抛石机一阵猛轰,太原城墙多处坍塌。

  叛军呐喊着冲锋,还没等叛军涌进坍塌的缺口,李光弼命令百姓们搬运土砖,将缺口封上。

  叛军无奈,只好再次动用抛石机,再一次轰塌城墙,太原城内的百姓就冒着弹雨,搬运土砖,将缺口封死。

  就这样折腾了几个回合,史思明认栽了。因为投入产出的比例不一样,他打开的缺口再多,也没有李光弼的土砖多。

  史思明没辙了,只能在太原城下跟李光弼耗,这一耗就是一个多月。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光弼也急得够呛,因为太原的情况太不妙了。急需增援。但是,李光弼知道。没有援军可以期待——唐军主力正在围攻长安,朝廷没有精力拯救太原。

  不过,史思明更难受,因为现在的中原变化莫测,远离了自己的老巢,他更担心安禄山抄了自己的老巢,夺取自己的军权。

  等待是最痛苦的,史思明渐渐失去了耐心,他要跟李光弼硬碰硬。一举拿下太原。

  史思明为人凶残,但凶残的人不意味着蛮干。不能不承认,史思明是叛军中最有军事天才的一个,在这一点,郭子仪都不是他的对手,唯有李光弼才能和他一分上下。

  在攻城之前,史思明亲自挑选了精锐骑兵作为杀手锏。交代道:“我率军攻城北时,你们就到城南游弋,我率军攻城东,你们就到城西游弋。我不是让你们看风景的,一旦守军露出破绽,立刻下马步战。趁机夺取城池。”

  史思明亲自指挥叛军攻城,但是,他很清楚李光弼是什么人,因此,没指望自己的军队能够有所突破,就是为了吸引守军的注意力,给四处游荡的骑兵创造一个突破的机会。

  叛军接连折腾了许多天。人没少死,机会却是一个也没得到,史思明又失望了。

  史思明大失所望,但是,他没有料到,李光弼可不是被动防守,而是在睁大着眼睛寻找着叛军的破绽。终于,李光弼得到了机会,他没有浪费,而是紧紧的抓在手里。

  李光弼是个明白人,明白人知道做事要找到做事的人。于是,李光弼发出命令,在太原城中悬赏招募有一技之长的人。

  太原自古就是煤都,这里的人都懂得如何挖洞而不弄塌地面,李光弼很快就找到了很多会挖洞的高手。

  史思明休养生息很久了,于是,又开始了攻城。

  这一次,史思明找到了新的攻城办法,一方面在太原城下广树云梯,另一方面,命令军队背土制造假山,在城墙外逐渐将土层堆高,逐渐达到城墙的高度。

  史思明的这个方法很笨,但很多时候,最笨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史思明无疑做对了,太原城岌岌可危。然而,史思明没理由高兴,因为,他遇到了无法理解的新情况:地道。

  在史思明进攻的同一时刻,李光弼的手下就像耗子一样勤劳,将太原城外的每一寸土地都挖空了,叛军扛着云梯正走的欢,突然没了,正在长高的土山也突然塌了。

  太原城下到处都是陷阱,史思明真的没辙了,但是,让他这么没面子的离开,这不是他的风格,于是祭出了最后的法宝——强攻。史思明命令叛军全线进攻,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拿下太原城。

  李光弼是牛人,毫不含糊的对面砍,抛石机和弓箭交替使用,叛军根本就没有肉搏的机会。

  史思明所有的招法都尝试过了,一切都是无用的,于是只能采取老办法,在城外挖设堡垒,打算困死太原城。

  还别说,史思明的围城战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太原城很快就被饥饿折磨疯了,很多饿极了的老百姓偷偷的爬出城,向叛军投降,换取一个大饼子吃。

  史思明高兴了,马上命人在城外不远处支起大锅,猪肉炖粉条,铁锅贴饼子,弄得热热闹闹的。

  太原城守军熬不住了,很多将士溜下城头,请求赏碗汤喝。

  史思明足够大方,只要唐军前来讨饭,一律吃饱喝足,是留是走,随您的意。

  这么一来,太原城开始出现了叛逃潮,李光弼挺不住了,派人出城跟史思明商谈投降的事宜。

  因为太原城确实处在饥饿之中,而饥饿是导致屈服的重要原因。因此,史思明不疑有他,马上答应。

  到了约定投降的时间,李光弼的一员裨将率领数千人出城投降。

  看到唐军耷拉着脑袋出城,史思明不禁笑逐颜开,亲自率人马出寨迎接。然而,仅仅过了一会儿,史思明觉得有点不太对头,既然约定投降,作为主帅,李光弼为什么不来?

  史思明抬头往太原城城墙一看,李光弼正在喜笑颜开的挥着手和自己打招呼。

  史思明弄得一头雾水,不知道李光弼闹的什么幺蛾子。忽然,他听到“轰隆”一声巨响,回头一看,自己的大营塌了一大片。一个巨大的深坑张着血盆大口,像黑洞一样吸光了周围的士兵,1000多人瞬间就没了。

  史思明蒙了,中了李光弼的奸计了,正准备撤退。没想到,那些等着投降的唐军突然拎着大刀踹门,杀进了叛军大营,叛军猝不及防,死伤无计其数。

  被李光弼当猴耍,史思明疯了,收拾了败兵,仔细一查,还是比太原城的人多,但力量不那么雄厚了。于是,马上调集周围的叛军增援,卷土重来,又把太原城包成了粽子。

  史思明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拿下太原城,这个仇要是不报,就不是男人!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就在他分配力量全线进攻的紧要当口,传来了安禄山的死讯。

  安禄山是叛军的总头,他一死,叛军的领导序列要重新排列。这回,史思明可呆不住了,于是决定暂时放下太原城,赶快赶回老巢范阳,安排自己的大事。

  不过,史思明和李光弼仇深似海,让他放过李光弼可是不行的,这一点,无可争议。于是,史思明将大将蔡希德留下,率领军队继续围攻太原城,自己率领一部分军队回到了范阳。

  蔡希德是胡人,也是和史思明齐名的著名叛将,据史书记载,此人“颇有才略”,为人梗直,部下皆精锐之士。史思明将他留下,也是很放心的。不过,史思明没有料到,在李光弼的眼中,蔡希德就是一个小瘪三。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蔡希德尽管也是公认的名将,但他确实和李光弼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李光弼在等待,感觉史思明已经到达了范阳。李光弼开始了主动的军事行动,以敢死队为先导,击破了叛军前锋,随即全线突击,大破蔡希德主力,彻底解了太原之围。

  此役,李光弼以少胜多,率领弱小的唐军抵抗了叛军强有力的进攻,歼灭叛军7万之众,取得了令人无法相信的完美胜利,为长安城的反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https://www.motanwx.cc/mtk7185/4503930.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