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库 > 刀尖上的大唐 > 第三百一十七节 回纥骑兵

第三百一十七节 回纥骑兵


  在这一场至关命运的生死较量中,叛军获得了毋庸置疑的胜利。[燃^文^书库][www].[774][buy].[com]复制网址访问一代名将郭子仪被打了一个冲天炮,一点脾气都没了,只好收拾残兵撤离长安,率军退守武功(今陕西武功)。

  出了这么大的漏子,天下震动,郭子仪根本不敢隐瞒,也无法隐瞒,马上派人向唐肃宗李亨奏报战败的消息。

  时至今日,唐肃宗李亨仍然固执地相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很快就应该得到胜利的消息。此刻,他正在凤翔郡的行宫里等待胜利的消息,没想到却收到了失败的请罪奏折,顿时傻了。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随着使节的到来,前线唐军战败的消息疯传,整个凤翔郡处于心情的凄风苦雨之中,虽然五月的天气是极好的。

  尽管悲痛是全民性的,但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在整个悲观的人群中,唐肃宗李亨的心情最为黑暗。

  唐肃宗李亨没有理由不悲观,因为比较大唐的历代皇帝,他的处境是最难过的。

  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聚拢人心最为重要,而收买人心是需要钱的,恰好李亨很穷。

  打仗耗费钱粮,如果是几年前,大唐朝廷足以应付任何的战争。但时过境迁,大唐朝廷的风光不再,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唐肃宗李亨穷得几乎要当了裤子,但将士们在前方拼命,自己不掏钱出来,总难说得出口。

  唐肃宗李亨学富五车,腹中不缺乏学问,忽然想起了“狗尾续貂”的成语。

  狗尾续貂是一句成语,意思是以次充好。其来源出处是,在“八王之乱”时,控制西晋朝政的赵王叔叔司马伦发动政变,赶走傻皇帝。自己称帝。

  为了收买人心,司马伦大量批发官帽。

  当时,大臣帽子上都有貂尾。因为司马伦封官过多,导致国库里的貂尾都不够用,因此就拿狗尾巴充数。以至于满大街的狗尾巴乱串。

  因此,当时的人们讽刺说:“貂不足,狗尾续。”这就是狗尾续貂的来历。

  想到了这个成语。唐肃宗李亨灵机一动,那就卖官吧。朝廷有大印,批发官帽也是一个办法。

  从那以后,唐肃宗李亨大量任命官员,以此来筹集军饷,支持战争继续进行下去。在这个政策下,大唐朝廷公务员泛滥成灾,以至于扫大街的都成了七品官。

  滥发官爵,在以后的岁月中继续出现,比如可爱的洪天王。为了遏制翼王石达开的势力,一口气就封了两千多个王爷,甚至看收发室的都成了王爷。

  多说一句,滥发爵位的后果十分严重,有百害而无一利,绝对是毒品级的。因此,这么干的朝代都是短命的。这就是所谓的饮鸩止渴吧。

  唐肃宗李亨饮鸩止渴,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筹集到了继续开战的资金,于是,第二次进攻长安的计划摆上了议事日程。

  虽然唐肃宗李亨信心十足,但是。只有第一线的将领才知道叛军的战斗力。郭子仪给唐肃宗李亨提了一个建议:叛军实力强大,唐军并没有必胜打算,应该邀请志愿军参战,在西域的回纥兵强马壮,朝廷可以借兵。

  三国时的丁零和呼揭是回纥人的祖先,世据蒙古大漠,后称回鹘。逐渐迁移到新疆,亦即维吾尔族人的祖先。

  当时,因为安西军大量进入中原,安西守备空虚,回纥趁机在吐鲁番地区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

  对于郭子仪的建议,唐肃宗李亨表示同意,马上派敦煌王李承采和仆固怀恩出使回纥修好请兵。

  为了这次出使,唐肃宗李亨是很大方的,将寡居在家的女儿宁国公主送给了毗伽阙可汗。

  实事求是地说,唐肃宗李亨舍不得女儿,在这个决定实施以后,亲自送宁国公主到咸阳,并专门撰写了《宁国公主下降制》;想到心爱的女儿即将成为有去无回的政治牺牲品,唐肃宗李亨依依不舍。临别,宁国公主语重心长地哭着对父皇说:“国家事重,死且无恨!”唐肃宗听后,“流涕而还”。

  敦煌王李承采和仆固怀恩到了回纥牙帐,毗伽阙可汗相中了李承采的风采,将女儿嫁给了他。

  仆固怀恩也有收获,回纥王子登里相中了他的女儿,于是,唐肃宗李亨下令,让仆固怀恩和毗伽阙可汗结成儿女亲家。

  既然已经成了儿女亲家,一切都好说了,毗伽阙可汗发出了命令,以叶护为统帅,率领4000精锐骑兵进入关中。

  记得,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次也是。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充当“志愿军”,毗伽阙可汗出兵是有代价的,夺取长安之时,土地、男子归唐;金银财宝、女人、孩子归回纥所有!

  在这里不得不表示愤怒,这是无比齷龊的合同,唐肃宗李亨的所作所为,让历史上所有的卖国贼黯然失色。

  历史有时就是如此让人寒心,让人痛苦的是,这样的事一再发生,尽管马甲不一样了。

  得到了大唐朝廷的许诺,抱着抢劫的目的,回纥汗国的军队到达了凤翔郡。在这里,各路唐军云集,共有军队15万,具备了对叛军的压倒优势。

  作为名义上的统帅,广平王李俶亲自宴请了回纥叶护,酒一喝多了,感觉很投缘,于是结拜为兄弟,李俶为兄,回纥叶护为弟。

  喝过了酒,士气弄得高涨起来,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率领朔方、回纥、西域联军15万,对外号称20万,浩浩荡荡从风翔郡出发。

  当年的九月二十七日,15万唐军齐头并进,来到了长安城外香积寺北、澧水之东驻扎。

  到了这里,广平王李俶的使命结束了,真正的军人出场表演。

  兵马副元帅郭子仪自将中军,安西节度使李嗣业指挥前锋军队,后军由关内节度使王思礼率领。

  事实证明,由李嗣业率领前军是多么正确。

  李嗣业是高仙芝手下的大将。在封常清出兵洛阳时,奉命坚守西域,防备吐蕃的突然攻击。在叛军夺取长安以后,大唐朝廷乱了阵脚,再也顾不得遥远的西域,奉命率军勤王。

  所谓勤王,不是给皇帝拜寿。而是率军解除朝廷的危厄,朝廷最想得到的就是叛军据守的长安。

  长安对于李嗣业来说。这是一个午夜梦回的地方,4年前,大唐朝廷册封他为骠骑大将军,回京面圣。

  唐玄宗李隆基很喜欢李嗣业的豪迈性格,赐他饮酒。

  结果很丢人,李嗣业喝醉了。

  人一旦喝多了,就可能丑态百出,说不定惹出什么事儿来。李嗣业也是如此,肚子里的酒精荡漾。根本不顾君臣之间的禁忌,在御前跳起了疏勒的民间舞蹈。

  没想到,李嗣业的淳朴率真获得了满堂彩,唐玄宗李隆基大为高兴,当即命太监搬出彩缎100匹、金皿50件、钱10万,说道:“这是给你解酒用的。”

  李嗣业的一场舞蹈换来了万贯家财,让人震惊。更让人震惊的还在后面。李嗣业回到安西都护府之后,就把这些赏赐全部充公了,自己一文未留。

  这就是李嗣业的风格,一向不置私产,廉洁的过分,平时立战功得到的赏赐也多分给将领士。剩下的余钱也没干别的,买了10匹精壮的大宛马。

  人生苦短,特别是刀头舔血的日子更短。别的将领得到了赏赐,马上就增加小老婆的编制,而李嗣业身无长物,唯有良马相伴,由此可见。其人的光明磊落。

  别的将领骑女人挥汗如雨,李嗣业骑洋马保家卫国,人生品质高下立判。

  因为李嗣业豪侠仗义,对待将士如同儿女,因此深受将士们的喜爱和敬重。

  将士们敬重的表现形式很简单,就是在李嗣业拼命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能奋不顾身的为他挡枪,很怕慢了一步让他受伤。

  这一点,李嗣业是不是和号称“孙吴兵法”之一的吴起有一拼呢?

  吴起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在鲁“尝学于曾参”,至魏又拜子夏为师。

  吴起做将军时,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他和最下层的士兵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士兵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

  听到了这件事,这个士兵的母亲大哭起来,根本就哄不住。

  别人劝说道:“你儿子是普通一兵,吴起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这是莫大的荣幸,你为什么还要哭呢?”

  士兵的母亲回答道:“你们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当年,我的夫君也得过脓疮,吴起将军也吸过疮上的脓,这一下坏了,我的夫君上了战场就疯了,一往无前地拼命,绝不后退一步,因此就战死了。现在吴起将军故伎重演,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

  将领们关心士兵,士兵们自然在战场上拼命,李嗣业和吴起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公平的说,吴起为人功利,为了权力不顾一切,甚至杀了相濡以沫的妻子取媚于国君。吴起关心士兵有作秀的成分,而李嗣业发自本心,这一点,李嗣业要比吴起光明磊落得多。

  安史之乱爆发了,都城失守,各地勤王之师纷纷赶到,李嗣业带领的5000安西精锐粉墨登场了。

  安西精锐是高仙芝的嫡系,都是最能打的汉子。他们的到来,这就让唐肃宗李亨吃了一颗定心丸,感慨的说道:“今天有你助阵,胜过数万兵卒。成功与否,一切在你。”

  李亨殷殷之情溢于言表,李嗣业十分感动,拔出腰刀,割伤手臂,任凭鲜血流淌,发出重誓:王师爱民,不伤害经过的任何一个郡县。

  从此以后。李嗣业率领安西精锐加入平叛战场。

  李嗣业没有忘记自己许下的诺言,每战必为大军先锋,担任爆破手的角色。

  在战斗时,李嗣业身先士卒,每战必持大棒冲击,势不可当,所向披靡。

  这样的军队不缺乏战斗英雄。在李嗣业的带领下,先后涌现了白孝德、荔非元礼等诸多名将。他们在战争中成长。后来都成为保卫大唐江山的栋梁之臣。

  多说一句,白孝德、荔非元礼都是胡人,他们都在为汉人的江山拼命,说他们是民族英雄不为过。

  中午时分,唐军在长安城西的香积寺北沣水东摆开大阵,与列阵于沣水之北的安守忠、李归仁率领的10万叛军决战。

  对于战斗,叛军似乎更急切一些,叛将李归仁率精锐骑兵数次挑战,都被唐军万箭齐发。射了回去。

  经过了几次挫折,叛军的士气变得低沉。唐军统帅郭子仪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命令骑兵乘胜与叛军激战。然而,攻守之势异也,叛军挡住了唐军的进攻,唐军骑兵溃不成军,叛军趁势反击。突入唐军阵营。

  叛军见唐军后撤,马上加快进攻速度,直扑唐军辎重部队,辎重部队士兵看叛军向自己扑来,顿时慌了手脚,纷纷放弃辎重往回跑。他们一跑,整个前军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叛军的马刀之下,唐军大阵被撕开了一条巨大的缺口,叛军趁势扩大战果,到处绞杀唐军的抵抗。此时,唐军阵营一片混乱,溃兵不断后撤。眼看唐军士气就要崩溃。

  这里的唐军是大唐朝廷最后的一点家底,如果遭到溃败,大唐朝廷将一蹶不振,黄河两岸的有利态势亦将逆转,最终难以摆脱覆灭的命运。

  作为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郭子仪也是束手无策——这一刻,似乎佛祖已经抛弃了李氏朝廷。

  就在这个决定命运的时刻,李嗣业站了出来,对郭子仪说道:“今天不跟敌人拼命,我们每个人都休想活着回去。为国家牺牲,请从嗣业开始。”

  郭子仪异常感动,但是,李嗣业手下只有数千人,似乎无法改变战斗的结果,因此,他的感动凉了半截。

  李嗣业顾不得郭子仪的感受,冲出大帐,当着陌刀军将士的面脱掉了上衣,露出了伤痕累累的臂膀,大喝一声:“随我来!”

  李嗣业深得将士们爱戴,看到他要拼命,将士们没有任何的犹豫,随之扔掉了上衣,手持陌刀,赤膊上阵。

  李嗣业突进阵中,手持陌刀立于阵前大呼“杀贼”,逃兵经过他的身边,陌刀一挥,“人马俱碎”,连杀了10几个逃兵,才重新稳住了唐军的阵脚。

  唐军混乱的阵营稳定下来,但将士们畏惧叛军的凶猛,无人敢于冲锋。

  李嗣业一声令下,陌刀军将士排成一条散兵线,如墙而进,紧逼叛军大阵。陌刀一挥,人碰着人死,马碰着马亡,总之,陌刀之下,没有什么完整的东西。

  陌刀军犹如定海神针,唐军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占据了格斗的上风。

  叛军正面的突击遭到了挫败,于是,调动埋伏于阵东的叛军骑兵乘机杀出,偷袭唐军后方。

  叛军训练有素,动作精准,唐军刚刚稳定下来的形势陡变。

  唐军乱了,叛军想组织反扑时,他们发现,自己阵营的后方乱了起来。

  在叛军全力攻击唐军的时刻,李嗣业率领前军以及回纥骑兵已经悄悄迂回到叛军大营后方,从后面向叛军发动了袭击。

  唐军士气大振,李嗣业率领陌刀军当先开路,回纥骑兵在两翼突击,叛军大阵动摇。

  郭子仪抓住战机,命令全军反击,唐军将士山呼海啸,有如滚滚洪流势不可挡。到了夜晚,唐军挑灯夜战,叛军终于力不能支,士气崩溃,绝望的逃散。

  这次战斗,唐军斩首6万余级,几乎全歼占据关中的叛军,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大捷。

  长安城已经近在咫尺,唐军大兵压境,长安城瑟瑟发抖。

  担任骑兵将领的仆固怀恩敏锐的发现了战机,主动找到广平王李俶请战,激愤的说道:“叛军主力毁于一旦,残兵无力守城必将趁夜逃跑,请大帅允许我率领二百骑兵追击,一定能抓到安守忠和李归仁。”

  安守忠和李归仁都是安禄山麾下的猛将,在叛军中拥有广泛的号召力,只要抓住他们,叛军将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然而,再好的建议也得有人听,讲给一个笨蛋是一点用都有没有。李俶就不认为这个建议有道理,于是回应道:“将军苦战半天也累了,先休息吧,等明天再追吧!”

  仆固怀恩坚持道:“李归仁、安守忠都是叛军中的猛将,此次大战,本来已经快赢了,结果被我军击溃,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良机,如何能让其逃之夭夭!一旦让他们逃跑,必将重新振作,到那时悔之晚矣。战斗只争朝夕,为什么要等到明天!”

  固怀恩说得有理有据,可惜李俶听不进去。

  仆固怀恩深深的为这个决定叹息,因此,坚持自己的意见,一夜之中,仆固怀恩反复请求多次,结果都是一样,广平王就是不听。

  第二天一早,广平王终于同意骑兵拦截叛军,但已经晚了,叛将安守忠、李归仁、张通儒、田乾真等人弃城而逃,已经到了潼关,唐军再也追不上了。

  从这一点看,广平王李俶和他的父亲一样,志大才疏,烂泥扶不上墙,有了这样的领导,这是人民的悲哀。可惜的是,封建体制家族遗传,人民没有办法选择更好的领袖。

  唐军得到战报,广平王李俶立即下令入城。京师长安沦陷15个月后终于收复了,这是进入战略决战以来取得的一次巨大胜利。

  进城之前,回纥叶护要求广平王李俶兑现承诺,允许回纥骑兵抢劫。

  这一次,李俶终于有了准主意,代宗劝阻叶护:“现在刚刚收复长安,如果离开抢劫,那么,洛阳的百姓就会和敌人一条心,收复洛阳就会牺牲很多将士。请允许我到了洛阳再履行约定。”

  回纥叶护是一个懂道理的人,认为广平王李俶说的有道理,马上回答道:“愿意为殿下取洛阳!”

  回纥叶护言出必行,没有进入长安,率军与仆固怀恩由城南绕行,到浐水以东安营扎寨。

  如此一来,长安百姓躲过一劫,洛阳百姓被出卖了!

  叛军实力消耗殆尽,已经无法阻挡唐军的反击。安守忠、李归仁放弃长安,率领残部向东撤离,逃出了潼关。

  唐军收服帝都,顿时士气高涨,一直打到了黄河流域。

  对于苦战中的唐朝军民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意味着叛军由盛转衰,彻底覆亡已经不可避免。

  公元七五七年九月二十八日,李俶率军进入长安,此时距离他的祖父李隆基选出长安已经过去了15个月。

  当身为元帅的广平王李俶率军进入长安时,城内的百姓扶老携幼,夹道相迎,他们呜咽着、欢呼着,为从此结束朝不保夕的动荡生活而庆幸,为摆脱叛军野蛮铁蹄的蹂躏而欢庆。

  长安城的百姓也许并不知道,一场无厘头的灭难在不察觉中与他们擦肩而过,这一切还得感谢“仁慈”的广平王李俶。(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https://www.motanwx.cc/mtk7185/4503932.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