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库 > 山河梦断 > 第三章 吐蕃叛乱围河州,王韶奇袭踏白城

第三章 吐蕃叛乱围河州,王韶奇袭踏白城


  前文说到,王韶经略河湟,取得了北宋平定五代十国乱世之后最大的一次胜利。在熙宁大捷之中,王韶拓地数千里,降服吐蕃番众二十余万帐,从此完成了对西夏的战略包围。朝廷将王韶攻占的六州之地组建为熙河路,犹如一把尖刀插入西夏的腹部。

  从王韶进献《平戎策》到他取得熙宁大捷,一转眼已经过去了六年时间。在这六年的时光之中,王韶扎根西陲,埋头苦干,终于取得了胜利。现在是时候回朝,该向皇帝汇报工作了。

  要知道王韶经略河湟的方案,虽然得到王安石的大力支持,但是朝廷之中那些保守派们可以从头到尾的反对、抗议、阻扰,使了不少绊子,经常到神宗面前各种危言耸听,神宗皇帝是几次摇摆不定。如果不是王安石强力支持,很有可能王韶的行动会在保守派的干预下半途而废。所以,当王韶熙宁大捷的战报从到神宗手里,激动的皇帝将自己随身的玉带赐给王安石,他是发自肺腑的感谢王安石的坚持。

  经略河湟,看起来是宋朝和吐蕃部落之间的战争,其实最难的部分,还是朝廷内部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斗争。只要朝廷能够坚定决心,给与王韶充分的支持,不要朝令夕改,王韶取得胜利基本上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历史会不断的证明这个道理:北宋王朝最大的敌人从来都不是任何外敌,只要朝廷内部上下一定团结协作,任何的困难都可以被克服;而一旦朝廷内部出现分裂,一点点的外力就足以让这个庞然大物分崩离析。

  这个道理也许神宗皇帝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但是王韶很清楚自己的胜利离不开王安石的支持。从上任之初,他就已经被保守派的人贴上了“新党”的标签,将他与王安石划归为一类了。

  回想数年前,攻略河湟的行动还在准备之中,西北边防军的保守派势力就不断找他的麻烦,想方设法的要将他王韶排挤出去。这一切身居帝都的神宗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作为一个青年皇帝他的理想是很丰满的,但他毕竟还太年轻,完全没有意识到党争将会对这个国家造成怎样的伤害。

  作为对胜利者赢得的鼓励,王韶得到了神宗丰厚的赏赐。他已经是一个军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了,现在又被加封为资政殿学士,大概相当于今天国务委员。并且还得到了帝都的一片别墅区“崇仁坊”,在当时也是超级豪宅了。然而这些赏赐恐怕更多的是做给天下人看的,因为王韶并不需要这些,这个热血的男人不喜欢帝都的勾心斗角,他习惯了青海长云的西风烈烈。与帝都那些画皮笑面的公卿贵族相比,还是西北那些直爽的汉子们更好相处,不论他们是吐蕃人还是汉人。

  熙宁三年的时候,王韶曾经带着两个随从,以处理边境纠纷的名义到河湟地区吐蕃各部落走访,白天与各部首领推诚布公、促膝长谈,晚上就在各部帐中安然入睡。这种豪爽和坦诚非常适合吐蕃人的胃口,要知道那时候很多部落都在宋夏之间首鼠两端,酋长们万没有想到一个宋朝的大官居然能有这样的胆识和魄力,一个汉人居然能够对他们如此信任。王韶用这样兵不血刃的办法,曾经一次就招降了十余万众的吐蕃人。如果说大宋的军事实力保障了王韶的人身安全,那么让这些部落下决定归附的动机,无疑是王韶的人格魅力。

  王韶在帝都并没有待上太久,因为西北又传来边报,有一个吐蕃部落降而复叛,拥兵作乱包围了河州,并且杀死了一位西北边防军的名将,打败了六千宋军精锐。消息传到帝都,神宗皇帝非常紧张,敦促王韶赶紧回西北主持大局,因为边报上说,这此叛乱的头领,名字叫做木征。这木征是何许人也?他又有什么来头?有多大本事?

  在这里,我们得简单的梳理一下吐蕃的历史脉络。吐蕃人的祖先据说也是中原炎黄部落的后代,比如说黄帝的部落,最早也是个游牧部族,后来才慢慢开始农耕,慢慢就变成了今天的汉族。那些继续坚持传统游牧生活的,在西北地区就称为羌人(往北边的后来就变成匈奴)。到唐代的时候啊,生活在西藏青海地区的羌人慢慢的就建立起了强大的国家,就是唐代著名的文成公主嫁到西藏的那个老公,松赞干布,在他手里统一起来西藏、青海、甘肃的这些游牧部落,从此以后就自称为吐蕃。

  这个历史沿革就像是汉人建立起了李唐王朝,你如果生活在唐代,又是个中原人,可以继续称为汉人,也可以自称为唐人。从汉到唐经历了五胡乱华的民族融合,最后形成一个新的族群,大唐子民,但主体上是一个民族。羌人和吐蕃人之间的关系,就有点类似于汉人和唐人的关系。

  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最大的特点就是信佛,他们的首领既是世俗的领袖,也是有宗教地位的佛子。有点类似于穆斯林的那个哈里发,既是世俗首领,又是先知后代,在族群内部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唐代的时候中原和吐蕃打的势均力敌,而且吐蕃人好几次攻占长安,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势力,只不过他们后来也像唐王朝这样衰落分裂了。最后中原经过了五代十国的混战,在乱世之中继承唐朝衣钵的是大宋。在这个过程中,吐蕃人差不多也和宋朝同时间,在乱世中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政权,也就是青唐吐蕃。

  最早这个青唐吐蕃的首领,开国打天下的那个,也是大有来头。今天藏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个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他是菩萨转世,佛子,说的就是青唐吐蕃的开国之主,名字叫叫做唃(gū)厮啰,后来就变成藏族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在藏族历史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这个唃(gū)厮啰是松赞干布的直系子孙,按照当时的普遍观念,他在血统上是非常高贵的,是吐蕃人的真命天子啊。再加上他有非常有能力,而且道德高尚,处事公正,长大后就慢慢成为吐蕃人的最高领袖。他一生活跃的时期大概是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那个时期,也比较长寿,活了七十岁。他在位的时候和宋朝是盟友关系,关系搞得很和谐。打仗也很厉害,和西夏开打就没有输过,是一个声威赫赫的大英雄。不过他晚年的时候有点晚节不保,因为没有处理好继承问题,他死后,三个不争气的儿子互相残杀,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吐蕃又分裂开。这些儿子下面还有其他的酋长,上梁不正下梁歪,互相之间也杀来杀去,有的亲宋,有的亲夏,到宋神宗时期就变成一般散沙的状态。

  咱们绕了这么一大圈,回头来看,这个木征是何许人也?他正是英雄王唃(gū)厮啰的大孙子,长子长孙,直系后代。这时候也是个年轻小伙子,大概想学他爷爷当个英雄好汉,他说,我堂堂英雄王的子孙,凭什么给宋人当走狗,爷们儿我不服!

  要说起来,宋朝当时看待吐蕃可能是有些种族歧视。能像王韶那样以平等之心对待少数民族的人不多,而且就算是王韶,他对待吐蕃也是出于政治目的,毕竟有很多部落还是通过武力征服的。宋朝的大部分官僚,看待吐蕃众更是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你们都是蛮夷嘛。宋朝皇帝要笼络人心,最多就是给那些吐蕃酋长封个将军之类的官衔,给个金印。但是本质上还是利用关系,并没有把他们当做自己人。这点和唐代是有的大不同,除了后来宋徽宗被金国一锅端,很多个公主被迫嫁给完颜氏当小老婆,宋朝从来没有以公主联姻少数民族,归根结底还是心底看不起人家。

  你宋朝看不起吐蕃是吧?那太好了,西夏这边人家反其道而行之。西夏李氏皇族反正也是党项人,大家都是少数民族,就不要互相看不起了。所以西夏皇室嫁了很多公主给唃(gū)厮啰的子孙,三个儿子人手一个西夏公主,都成了西夏的女婿,变成一家人了。所以,你说木征为什么会造反?一堆婶婶、小妈都是西夏公主,整天在家里搞反宋亲夏教育,对宋朝这能有感情么?再说了,唃(gū)厮啰的三个儿子,那基本上都是被王韶的大军打趴下的,真正被王韶劝降归顺的部落,基本上都是和唃(gū)厮啰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那些人可没有娶西夏的公主,可能反而是娶了汉人的婆娘呢。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神宗皇帝对吐蕃部落造反很紧张,那是他久居深宫,不了解前线情况。而且,那群保守派的大臣们对王韶的胜利恨得牙痒痒,这下好不容易逮住机会,各种反咬一口,他们和皇上说,哎呀王韶那胜利是侥幸哪!人家吐蕃人还是很强大的,你看现在把人家惹毛了,这可如何是好,王安石是国家罪人啊,惹是生非!诸如此类。所以神宗这个时候非常害怕吐蕃人会对宋朝展开大规模的报复行动,下令王韶在西北严阵以待,要严防死守,千万不要让吐蕃人到内地来祸害。

  我猜想,神宗皇帝大概以为吐蕃还是唐代那个吐蕃,那个动不动就杀入长安,饮马渭河的吐蕃。毕竟吐蕃人曾经确实是勇猛善战的,且说那唃(gū)厮啰,对阵西夏,数十年无一败绩。反观宋军,对阵西夏,数十年无一胜绩(最多就是防守胜利)。神宗这个时候完全没有了熙河大捷的喜悦和激动,反而整天的是忧心忡忡愁眉不展,焦虑的等待着王韶最新的边报。

  其实王韶心里很清楚吐蕃的实力,他读完皇帝发来的坚守勿轻战的指示,微笑着摇了摇头,老大,没必要这么紧张萨,我可以搞定的啦,你放心吧。在王韶看来,唃(gū)厮啰是一代英雄,是真老虎,对上他我王韶可能要拿出浑身解数,但他那几个儿孙们不过是狐假虎威的纸老虎,都是我手下败将,和我不是一个级别的。

  这可不是王韶骄傲自满,人家确实是胸有成竹了。他的办法是围魏救赵,你木征虽然包围了我的河州,但我很清楚,你们吐蕃人不善于攻城,你的大军屯驻在河州城下也就是武装示威,攻不进去的。你搞得声势再大又有什么用?之前那六千宋军,正是因为主将忍受不了吐蕃人的挑衅,主动出城决战,结果中了埋伏,这才战败身死。如果宋军据城死守,恐怕倒霉的就是吐蕃人了。要对付木征,很简单,你现在把主力集中在河州了,你后方老巢一定空虚,我正好端了你的老窝。

  王韶亲自带领一支骑兵部队,沿着山路一路悄悄行军,神不知,鬼不晓,绕到木征的老窝踏白城。王韶并没有攻城,踏白城只是一个座长两百米,宽一百五十多米的城堡,城里也就几百守军。王韶的目标,是踏白城背后那些吐蕃聚集地,那里的战士们都被木征带到河州去围城了,剩下的是一望无际的帐篷、女人、老人和孩子。王韶率领他的骑兵部队绕过了踏白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直扑吐蕃聚集地,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是一边倒的屠杀。第二天他们清理战果,一夜之间焚烧了吐蕃八千余帐。也就是说,至少八千个吐蕃家庭被毁灭了,伤亡不计其数,战争总是残酷的。

  河州城下的木征知道这个消息后,知道这仗没得打了。投降的不止是木征,还有他的两个叔叔,他们都参与了叛乱,但是并没有杀身成仁的勇气,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连同捷报一起,几个发动叛乱的吐蕃首领被王韶押送京城。这起声势浩大,让神宗皇帝寝食难安的叛乱,被王韶轻而易举的摆平了。


  (https://www.motanwx.cc/mtk48714/2585627.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